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560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存在攻击性的行为的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他人痛楚的行为。幼儿年龄越小,攻击性行为表现得越明显,男孩子存在这种行为的居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攻击行为不足为奇,但如果这种行为持续不断,既会影响幼儿当前的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小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会延续至成年,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关健词】:攻击性 自我控制 游戏心理辅导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攻击行为不足为奇,但如果这种行为持续不断,既会影响幼儿当前的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如:
案例[一]
在课堂上,有一个小孩看到别的小朋友们在玩新玩具,他不和别人商量,也不想和人家共同分享,而是想“独占”,二话没说就动手去抢,像一个“小霸王”似的。有一天,他自己很不开心,就看别人也不顺眼——看见别的小朋友们玩积木很开心,他就走过去把积木搭成的房子全都推倒,于是那些小朋友哇哇大哭起来。
案例[二]
小班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家长送到学校走后,就哭着要去找妈妈。带班的老师把他抱起来,想哄哄他,可他突然拍了老师的脸
案例[三]
“老师,阳阳又咬人了!”随着孩子们的叫声,我发现越越小朋友捂着脸哭,坐在一旁的阳阳一脸的无辜。我赶紧走过去,阳阳着急地解释着:“我喜欢她!”我对他说:“喜欢别人也不能咬人啊,别人喜欢你,可是没有碰你,咬人是不对的!”他不再吭声了,显得很无奈……
上述的一些现象,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所谓“攻击性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常常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它表现为幼儿遇到什么享受性的事情总爱抢先,有时也抢别人东西;有时爱打人等。幼儿攻击性行为,不是一下子便形成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所致的,相对来说男孩子存在这种行为居多。有关研究表明,幼小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会延续至成年,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影响所导致的。
1、幼儿家庭教育不当。例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孩走路时碰到墙角,家长就踢踢墙说:“墙墙不好,让宝宝碰疼了,打它。”碰到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倒我家宝宝了。”孩子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家长总是怪别的东西或别人不好。家长采用这种打打桌子、踩踩门坎的办法,他就不哭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心里也平衡了。这种办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很管用,可是这样下去,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的认识形成一个误区: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孩子自己一点不好的。于是,幼儿就从小养成了责怪别人、攻击别人的习惯。孩子在家里由于家长的原因总怪别人,所以到了幼儿园,孩子之间有了纠纷总怪罪别人,攻击性就这样形成了。
2、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主要还是家庭环境,有的家庭对独生子女关爱过度,缺乏必要的要求,导致孩子养成霸道的习性。孩子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分享;孩子要什么,大人就得给他什么;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会跟人家抢东西,不会讲道理。另外有一种坏习惯,也是受大人的影响所致,就是总看着别人的东西好,总爱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在大人的影响下,结果给孩子造成了不良行为。本来小孩看着别人家的东西,感到新鲜、觉得好,这是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有很多小孩,在家里不好好吃饭,一到邻居家他却吃得很香;其实邻居家的饭还没有自己家的好,只是换个地方,他就好好吃了,他就是喜欢新鲜感。久而久之,看到别人的东西好,总想要,别人不肯给他就会是强要,于是就变成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