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观察疗效
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积极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以评估治疗效果及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需要关注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如肢体感觉变化,肢体的肌力变化和运动功能,反射、意识、语言功能的情况,以及脑组织CT和MRI等影像学改变,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还应关注患者每日的体温、血压变化;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评价高血压、高血糖等并发症的治疗状况。例如,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和左侧身体针刺觉的变化,评估患者给予抗血小板、中药等脑梗死治疗后的疗效;同时患者又合并高血压,通过每日监测血压的变化,分析目前患者血压控制是否良好,并应注意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需平缓。
2.2发现不良反应
在参与查房时,药师应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对于患者新出现的临床症状,应分析是否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进行适当处理,以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如针对溶栓药、抗血小板药等可能引起的出血不良反应,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脑部影像学结果,以及是否有出血体征,以发现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出血不良反应。其他如甘露醇,速尿,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等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应监测患者电解质变化,如血钾、血钠水平等,以及出入量和心、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存在电解质紊乱的患者,相应给予补液、补钾等治疗,如有必要,还需对相应药物减量或停药。甘露醇等药物的肾损害,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等也应予以注意。教育指导针对患者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积极进行二级预防,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患者吸烟、饮酒、饮食和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以及糖尿病、高血压、房颤、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其次还需向患者解释其服用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强调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1例家族血压的中年男性患者,因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后好转,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告诫患者应戒烟、限酒,饮食中应减少食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低脂乳制品,加强体育锻炼;提醒患者应坚持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卒中复发,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并经常测量血压;同时告知患者阿司匹林可能有胃肠道刺激和出血风险,硝苯地平可能引起头痛和踝部水肿。
2.3药物选择和联合
脑梗死药物治疗中存在许多涉及药物选择和联合用药的问题,如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目前指南推荐在脑梗死急性期应尽早服用阿司匹林,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并未被推荐,因此在急性期应选择阿司匹林,但对于复发风险大的高危患者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也可考虑换用或加用氯吡格雷。其他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肠内营养制剂等都应注意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4剂量
脑梗死治疗中需注意用药剂量的药物有甘露醇、阿司匹林、降压药等。如对于甘露醇的剂量,需根据脑梗死患者颅内压状况和肾功能等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各个指南中推荐的剂量不同,如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推荐6~8h应用125~250mL,范围较大,并不能很好指导临床使用。临床中目前对于其具体的用法用量也尚存争议,但多数认为小剂量(125mL)优于大剂量(250mL),因为两者治疗效果相当,但小剂量时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低。
2.5剂型和给药途径、方法
治疗脑梗死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溶栓药物rt-PA的使用,指南中推荐,应先在1min中内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入,60min滴完,此给药方法经实验证明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出血等),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正确的给药方法和给药途径。中药制剂在急性期应以静脉剂型为主,急性期后应换用口服剂型。此外,硝苯地平缓释片等缓、控释制剂的服药方法等问题也应注意。
2.6疗程
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情和治疗目标,急性重症患者疗程较短,慢性患者的疗程较长。如需静脉输入的中药,疗程一般2周为宜,若效果不佳应及时换药,过长的疗程无益于治疗,反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其他如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使程为14d,抗生素疗程一般为感染控制后3d等,都需注意药物使用的时间,及时停药。而像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脂药等慢性病用药均需长期服用。
2.7药物不良反应
脑梗死用药复杂,且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如1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发现血糖偏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出现腹泻,考虑为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给予黄连素等药物治疗,患者未再出现腹泻。治疗过程中因患者尚可耐受,一直未停药,同时监测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2.8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医生往往较易忽视,因此临床药师更应重点关注。应从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两方面考虑,尤其应注意对通过影响肝药酶代谢引起相互作用,因为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中常涉及华法林、他汀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巴比妥类镇静药、抗抑郁药、大环内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均是肝药酶的底物或诱导剂、抑制剂,易致药物相互作用。如因房颤导致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同时,又因脑梗死后抑郁状态而使用氟西汀治疗,由于氟西汀作为CYP3A4抑制剂能抑制华法林的代谢而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值不易调整至合适范围,同时有可能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应考虑换用其他抗抑郁药物。
2.9患者依从性
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和生活习惯,及时询问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解决患者的治疗问题,提高患者依从性。如有哮喘病史的脑梗死患者,若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应谨慎使用阿司匹林,需防止阿司匹林对哮喘的诱发。若患者无法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
3、结语
临床药师参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发现药物治疗问题,评估药物治疗结果,制定药学监护计划,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团队的有力补充。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临床药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临床药学监护的模式。同时,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和药物治疗学知识的学习,与医生、护士和患者多进行交流,真正融入到临床治疗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参考文献
[1]安丽,宋琪,侯冠昕,etal.1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师,2017(2).
[2]白兆琴,王慧霞.脑梗塞后继发癫痫患者药学监护[J].甘肃科技,2017(9).
[3]梁宝方,苏建伟,褚燕琦.1例巴氯芬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顽固性呃逆病例的药学监护[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16(5).
[4]李晓燕,杨波,张磊,etal.美罗培南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分析及药学监护[J].中南药学,2017(11):126-128.
[5]张军娣,崔向丽,刘丽宏,etal.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癫痫的病例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34(21):80-81.
[6]杨云荔.脑梗死患者的眼科表现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
[7]卢迪,毕国荣.不同责任动脉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09):79-83.
[8]赵雪霞,侯晓莲.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73-74.
[9]周慧文,樊凌云,邓晓鹏.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4).
[10]丛娜.中医特色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分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