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1、脑梗死患者药学治疗方案
(1)改善脑循环治疗
(2)脑保护治疗
(3)并发症治疗
2、脑梗死药学监护
(1)观察疗效
(2)发现不良反应
(3)药物选择和联合
(4)剂量
(5)剂型和给药途径、方法
(6)疗程
(7)药物不良反应
(8)药物相互作用
(9)患者依从性
3、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目前在导致死亡的疾病中,脑卒中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处于死亡率的第2位,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死亡率大大增加。全部脑卒中患者中,约80%由脑梗死引起,该疾病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功能缺陷性疾病,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困难、共济失调等。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常需使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同时针对高血压、感染等不同并发症进行综合治疗,患者在恢复期后需长期用药预防复发。药学监护旨在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质量,主要是针对药物治疗问题的发现、预防和解决。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关注药物治疗问题,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药物合理使用有积极的意义。
1脑梗死治疗方案的组成
1.1改善脑循环治疗
脑梗死主要是缺血、缺氧所致,改善脑循环可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起到延缓病情进展和挽救梗死脑组织的作用。主要治疗包括:溶栓治疗首选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其次也可使用尿激酶。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疗法。已经证实,发病3h内应用rt-PA的静脉溶栓疗法,不仅可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还可大大改善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奥扎格雷等。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其对于未采用溶栓治疗的患者,尽早(48h内)使用可减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溶栓后24h才能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对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具有更显著意义。抗凝治疗主要治疗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对于脑梗死患者,因抗凝治疗增加了出血风险,且不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故急性期不推荐使用。但对于合并房颤等引起的心源性栓塞,可考虑应用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等,能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增加纤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在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h以内)可选用,对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可积极进行降纤治疗。中药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是三七、丹参、银杏叶制剂等单方或复方制剂,如血塞通、舒血宁等。目前的临床治疗及很多药物疗效观察试验表明,中药制剂对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和预后有帮助。其他如前列地尔、丁咯地尔等,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组织供氧等作用,在临床观察中证实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和预后有作用。
1.2脑保护治疗
脑梗死急性期,由于缺血、缺氧,在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代谢性细胞酸中毒等不同机制的作用下,可导致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脑保护治疗针对以上导致神经细胞坏死的不同机制,延长耐受缺血时间和治疗时间窗,减少梗死体积,促进后期神经功能恢复。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神经营养药物吡拉西坦和胞二磷胆碱等。但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脑保护药物治疗的困难性,虽然很多神经保护剂在动物试验中证明有效,但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资料。
目前神经保护剂对改善预后的作用尚不明确,尚无药物被推荐用于脑保护治疗。脑保护治疗的作用应该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3并发症的治疗
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发病后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引起新的并发症,如血压、血糖变化、高颅内压、血脂异常、肺炎、消化道出血、尿道感染、焦虑和抑郁状态等。并发症的控制和治疗对脑血管病的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应积极的防治并发症,以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目前,对于大多数并发症的治疗原则,如血压、血糖的控制,多源于经验治疗,尚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进行证明。
2、脑梗死药学监护计划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分析(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