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
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就其产生原因和存在属性而言,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人们总是居住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其生产、生活方式当与久居的地域条件相适应,因而民俗必然反映出该地域的基本特征。地域性作为民俗的重要特征,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希缺性,某一地域内的民俗只为本地区所专有。民俗旅游资源的这种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民俗旅游中必须充分发挥地域民俗的特色,以某一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来吸引旅游者。
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民俗是人类集团在长期适应环境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淀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显示一个民族存在的特有标志,具有强烈的社会群体性特征。正是由于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特征,是没有个人版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因而它成为旅游者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民俗既是现实存在的现象,也是历史的产物,本质是其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形式的基本联系。由于社会客观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以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性,民俗在历史传承中必须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而这样的流传在实际中是极为罕见的,在流传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异现象。民俗的这种变异性特征,是形成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重要基础。
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在诸多民俗事象中,有不少民俗现象常常具有不可捉摸和不可理解的神秘性特点。民俗的神秘性和它的原始性密不可分,甚至和愚昧性密切相关。民俗资源的神秘性特征,要求对其开发利用必须寻流探源,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历史因素和变化特点,然后才能因势利导,加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在短短几年内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旅游工作者挖掘与复原出来,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与参与性,充分展示了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开拓了新路子。
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云南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较好的搭配和合理的组合,形成了云南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颇具开发优势。体现在:
第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样化和独特性的特点,有利于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具有平面分布以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繁衍,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特别是云南独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风情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地区,在云南的其他所有区域都有零星分布,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刷”,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