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二)
中国人收到礼物先是客气一番,“埋怨”客人不该破费。或者把礼物搁在一旁,转入其它话题,直到客人走了,才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则是当面打开礼物,并对礼物大加赞赏。“I really like it.”、“That’s just what I wanted.”等等。
既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如此多,如此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要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时有所闻:某国首脑因一种自认为是“友好”的手势,而激怒了另一国的国民;美国商人来华做生意,有的不但生意没做成,而且牢骚满腹;抱怨连天而去;英美教师时常埋怨说中国学生不予合作;有些人赴美留学,还没呆上一年半载,便一筹莫展,放弃原计划,提前回国,甚至有的人神经失常,或绝望至极,自寻短见,抛尸他乡异国……(注四)
为此,新编JEFC英语大纲明确提出:“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实际上就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也直接介入许多与我国文化差异的外国文化、习俗等,这无疑是新教材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那么,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该怎样通过新教材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克服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心理障碍呢?
⒈ 首先要解决一个态度问题。这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努力去理解外国文化。心胸要宽广,态度要开明,不能视别国文化为荒唐可笑,反过来,也不应该以西方文化作为标准来贬低自己的文化。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rt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与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新大纲的精神,把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⒉ 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本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教师应当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密切结合语言知识,进行同步传授。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例如高中英语(SEFC)第三册的第3课Madame Curie(2)中出现了“Nobel Prize for Physics”,诺贝尔奖似乎人人皆知,但并非学生们都知道它的由来。如,这是一个什么奖项?何时设立的?为哪些学科设立?何人可以获奖?是何人因何设立?诺贝尔奖最初奖金是多少?每位获奖者获多少奖金?奖项在何国何地颁发?只要教师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讲述一段有关诺贝尔奖的历史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The Nobel Prizes are honors given every year since 1901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In 1968, a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as added.
The Nobel Priz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 Swedish inventor of explosives. The fund Began with $9,200,000.In1969, winners received $73,000 each. The Peace Prize is presented in Oslo, Norway, and the others in Stockholm, Sweden, on the anniversary of Nobel’s death; December 10.
这种语言知识讲解与文化知识诠释同步进行的做法适用性强。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如能选好重点,把握时机,便能清除影响得体交际的障碍,为正常交际铺设道路。
⒊ 作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除了语言文字以外,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等也会影响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适时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外语教学的一定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注五)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其字面意义并非难理解,但是如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则对其含义不甚了了。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拳击手在比赛中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了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高中英语(SEFC)第三册中New York一课,除了学习纽约的概况,适当地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也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与记忆。还可引用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句“If you lik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If you hat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借以描绘纽约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会,又是一个尔虞我诈、藏污纳垢的场所。
⒋ 作好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成四个词:I,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总之,为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避免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文化误解,文化冲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注意语言与文化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面向国际做好准备。
注释:
注一、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18页。
注二、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22-23页。
注三、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前言”。
注四、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前言”。
注五、周如松:“重视西文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第39页。
浅谈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