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
浅谈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华安一中 黄月春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互相交往,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意义重大。作为新世纪的栋梁、未来的希望的中学生,更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挑战竞争激烈的世界大市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各国文化差异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就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注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可以从它的研究领域及其时空范围来分析。
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交际的整个领域。从交际行为类型看,可将跨文化交际分切为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两大块。从人类活动范围看,可专门研究不同文化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师生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顾客与店主的关系、陌生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等等。从人际交往的语用规则看,可专门比较不同文化称呼、问候、致谢、道歉、称赞、请求、告别等方面的差异。
从研究时间说,跨文化交际学应以现化交际为其研究中心。这是由跨文化交际学的实践性所决定的。跨文化交际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现代人在现代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对已消亡的历史文化现象一般不再涉及。
从研究空间说,跨文化交际学以各国文化及其交际习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由于研究者的阅历及目的不同,因此在实际研究中,有的涉及多国文化,以探讨跨文化交际的一般规律;有的专门选择两个特定的国家、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进行对比,以满足跨文化交际的特殊需要。前者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泛文化培训(culture-general training);后者则接近于美国人所进行的定文化培训(culture-specific training)。(注二)
总之,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问题,林大津先生把它用3个英文词语进行了概括,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该如何)。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为上存在有哪些差异。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息,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二、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行新教材包含了不少文学作品,也包含了很多关于西方社会和习惯的内容。但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师个人喜好的影响,有的教师只作了一点零星的介绍;有的教师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但往往忙于讲解课文、做练习、改错,所以对此无暇顾及;还有些教师则由于自己也知之甚微,故而索性不提。
二次大战以来,人们发现,“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国政府要人频繁穿梭于国际舞台;跨国公司环球开花结果;科学家、学者屡屡出现于国际学术论坛;联合国维和部队奔命于世界军事冲突热点;愈来愈多的人加入跨国旅游者的行列;“留学潮”、“难民潮”、“移民潮”此起彼伏;中国教师登上外国讲坛,外国学者来华讲学……跨文化交际如潮如涌,蔚为壮观。(注三)
而且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⒈ 称呼语。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说:“老师好”(Good morning, teacher)。在这儿,“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在那儿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在姓氏前加以Mr. Mrs.或Miss。在JEFC教材里,早上的问候语一般是Good morning, Mr. HU(L.66,BI.JEFC).社交称呼家庭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中国,交际双方即使没有任何家庭关系,有时也相互借用家庭称呼,以示礼貌或尊敬。如小孩称自己祖父辈的人为“大爷、奶奶”等这种称呼,英美人听了不会觉得有啥亲热、更体会不到其中的敬意。有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
⒉ 打招呼。在我国,熟人、同事、朋友见面时打招呼经常的表达方式有:“到哪里去?”,“吃过了吗?”,“忙什么?”等,这只是出于礼貌的寒喧。但在英语国家,以上的句子只能用于特定的场合,如果用于打招呼,对方会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而引起不快。而谈天气是正常的寒喧方式,例如:A: Hello, Bruce. What a beautiful day! B: Yes. It’s beautiful, isn’t it?(L.69 BⅡ JEFC)。
⒊ 致谢。在我国,一般在家庭成员、亲戚或熟悉的老朋友之间不说谢谢,否则会感到见外。在公共场合接受服务如在商店、饭馆等,一般都不说谢谢。但在英语国家中,人们把Thank you、Thanks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整天挂在嘴上。如在JEFC第三册第59课里,妈妈要请商店服务员把衣服拿下来看,都要向服务员表示感谢。“we’ll have a look at the woolen ones, thank you.”在第一册第67课里,又想叫Lucy拿一瓶桔子汁给她时,都要说:“Thank you, Lucy.”
⒋ 表示谦虚。中国人和英美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最常见的一种是自贬。如“薄酒”、“寒舍”、“鄙人”、“拙作”等。而在英语中,如果得到对方的赞扬,应该说Thank you, 如JEFC第三册第8课里:Headmaster: Well done! Lin Tao: Thank you.
⒌ 接受礼物。中国人送给别人价格便宜的礼物,怕拿不出手,所以一般不让人知道价格多少;要是一件大礼物,有些人竟将昂贵的价格标签放在显眼处。而英美人不管礼物贵贱,都把礼物上的价格标签撕掉。
浅谈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