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运动中的困境与突破(一)
小城市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运动中的困境与突破
三明二中 黄慧莲
【摘 要】本篇文档立足于新时代的特点、新课标背景及小城市高中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了英语素质教育中学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NICAS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此来论证小城市高中学校实施英语新课改的特殊性,艰巨性以及可行性。
【关键词】 新课改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语言环境 个性发展
新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信息社会化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与交流相互交融的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这一趋势,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全国各级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和探索,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然而,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存在着亦不平衡,尤其是小城市高中学校的英语课改,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在小城市高中学校全面实施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并取得实效已成为同行共同探讨的焦点。我在几年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实践中,针对小城市高中学校英语的教与学的特点,进行了NICAS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NICAS指的是此课堂教学所具有的,Natural, Interesting, Creative, Active 和 Systematic的五大特点。本文将着重谈谈小城市高中学校在实施英语课改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以及针对这些特点,NICAS教学的相应做法。
一、教师教方面的几个误区
21世纪的英语教学,必须是科学的、现代化的英语素质教育。它必须具有以下五大特点:⑴ 全体性:面向每一位学生。⑵ 全面性:先天与后天全面的开发与发展。⑶ 个性:即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发展健康的个性。⑷ 发展性和基础性:为受教育者今后的人生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⑸ 时代性:必须充分考虑现在和未来的时代特点。然而小城市高中学校英语素质教育的发展在以上几个方面却存在着严重误区。主要表现在:
⒈ 应试教育的思想桎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传统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为能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从而造成他们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上存在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他们把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一个学生能否造就的唯一标准,因而忽略了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的帮助和培养。这一点就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全体性的要求。
⒉ 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课改后的英语新教材已不再像六七年代时有“大学课本下放中学”的迹象。而是更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语言材料知识的编排体系比较符合青少年的语言学习的认识规律,采用交际教学法的思路。但教材虽是新的,相当部分的教师观念仍是旧的,教法也是旧的,还沿用着“Open books—Read after the teacher--Repeat—Recite”的模式,课堂上仍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更忽视了学生后天全面的开发和发展。“高分低能”的学生便是这种旧教法的产物,是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
⒊ 教改滞后,缺乏主动性。在新课改的今天,人们通过反复实践的对比,更加意识到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和“少慢差费”的现象,纷纷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掀起了教改的热潮,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然而小城市高中学校的英语教改却相对落后得多。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学校领导的认识不足。许多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只抓表面,而没有下大力度去贯彻素质教育的实质内容,因而避免不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其二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不少教师一方面在思想上始终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才是最终目的,根本不重视交际功能。另一方面,未能正确理解新教材中采用的交际教学的思路,片面地把它理解为只重视口语,不重视书面语;只重视交际而不重视语法知识因而极力排斥。其三是教师知识与能力滞后。外语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新教材对老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一名讲师,而必须集各种角色于一身。而有的老师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除了课文和语法外,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要尝试新的教法自然力不从心。
旧的教法不进行改革根本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能为受教育者今后的人生和社会发展培养坚实的基础素质。
二、学生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小城市,高中学校实施英语课程改革较之于沿海高中学校存在着诸多困难,特别是随着考试体制的不断完善,考试将更多的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除了教方面的不足之外,小城市的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归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⒈ 学力基础。学力主要指的是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迁移能力等。由于山区的教学环境、条件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在启蒙阶段没能得到良好的教学,造成学力基础不扎实,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等。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在BOOK (Ⅴ),the United Kingdom 单元中,当谈及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区别时,一半以上的同学居然都说不知道,更别提消失之城—亚特兰蒂斯了。再如,学生由于在启蒙阶段的语音学习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到高一了还不能看音标读单词,严重制约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极易使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恐惧心理。
⒉ 学习环境。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另一方面是语言环境。就家庭环境而言,小城市的学生的父母大多对子女虽有期望,但往往关心不够。半数以上的父母则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父母甚至连自己的孩子读几门课程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英语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自觉性的同学就极易成为“掉队者”。与大城市中学生相比较,小城市高中学校的学生在语言环境方面差距就更大了。城市中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地与外国人交谈,有机会参加各种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组织活动。而小城市的学生平时难于接触英语,由于经济和地域的限制,也很少有机会阅读到大量有关英语学习的读物。这一点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⒊ 格倾倾向。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个人生活经历和从事的实践活动等原因使性格在每个人身上产生个别或独特性。教师应根据不同表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分析和总结性格表现,以扬长避短,许多小城市高中生很少接触生人、外人,更少有机会在大众场合发言或表演,再加上父母与他们缺乏交流。因而形成较为内向的性格,不愿主动开口,不善于交往,这对于学好英语也是极为不利的。部分同学在学习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时,通常需要一两周时间才能比较大方、正确地表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开口或是过于紧张而易犯错。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而对于老师所布置的口头练习(比如:课余用英语讨论某些话题)就更不可能去做了。这样,在学习上的困难就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NICAS五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小城市高中学校英语素质教育较之城市中学存在较大差距,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只有摸清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适合小城市高中学校特点的教学路子,才能卓有成效。NICAS教学正是建立在这些外因内因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博采众长,加以融合创新所进行的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下将从三个不同阶段来阐述NICAS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⒈(Natural and Interesting)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也就是入门阶段,参考自然教学法更有利于初学者学好英语。“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 )是由Stephen D Krashen 和 Tracy D Terrel 提出来的。他们在研究儿童如何产生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区分了语言学习中自然“习得”和“学习”两个不同的概念,Krashen and Terrel 指出,学习第一语言对于幼儿来说,既是生存的需要,又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儿童出生后,生活在一个富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中,在日常生活和与父母的交流中自然习得第一语言。“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里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语音、语法、句型训练和听写造句等。他们进而说,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由简而繁逐步提高。因而,我认为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用自然习得的方式要比学习的效果好得多,但由于受到自然习得条件的限制,学生接触语言的时间非常少,完全靠习得来掌握英语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在课堂上仍应尽量创设自然的条件,尽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真实的英语,通过各种活动,录音甚至录像,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和学生自然的对话,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纠正语法或语句的错误上面,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与学习第一语言相近的环境,使学生能自然习得,提高英语的流利程度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不必太循规蹈矩,新教材中多以城市环境为题材背景的,教师可适当加以变化,越贴近当地生活越好,把可自然接受的事物而不用做过多解释和描绘的对象作为操练内容能够使他们更加自然,易于接受。
小城市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运动中的困境与突破(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