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二)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谁有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钱梦龙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问题,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先缓冲一下,向学生交代了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的“底”,进而有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加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3、立足课内,适当联系扩展
如教完《落花生》一文,学生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努力为四化作贡献,被誉为当代青年的楷模;雷锋生活艰苦朴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和崇敬……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平凡劳动,不想当普通工人、农民的片面认识,表示要以雷锋、张海迪为榜样,像课文中所说的“花生”那样,不讲究外表体面,刻苦学习,努力成材,将来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 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
1、布置班级,展示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我班教室的墙壁上设置了“成功起跑线”、“作品欣赏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好书大家读,新知识大家分享;“生物角”,既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2、开放图书室,给学生一本丰厚的书籍。
经济的发展,使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学校已有了一些藏书室和阅览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游览,无疑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一潭永远的活水。
我们还经常利用班级、学校组织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写字、词语接龙、成语故事、诗歌朗诵、手抄报、征文、主题演讲等比赛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体育艺术节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