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云和,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凤凰山、狮山、龙儿洞、仙宫湖、云坛的仙姑岩、梅源的梯田风光等等,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在青山、蓝天、白云间,在万亩竹海、千亩茶园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产生了许多疑问,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5、利用社区开发课程资源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陶行知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的,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同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的熔炉里去实践,去锻炼,去砥炼,去发展,开发并利用好社区资源,从而开启社会这一本百科全书。
云和是有名的木制玩具城,大大小小的玩具厂举不胜举。我曾组织学生去“当一天小工人”,让学生体验生活,亲自动手做一做玩具;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联系家庭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家”是一个人感情的归宿,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一旦要写有关“家”的文章却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事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就充分挖掘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饿,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各个家庭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家庭资源也不同。我们曾发现有位学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年迈的祖母,生活极其艰苦,靠着社会及好心人的资助才得以读书。但正是他靠着这份特殊的家庭资源努力学习,他的作文比别的同学多了一份塌实,多了一份特殊的亲情。
不同的家庭每天上演不同的戏,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我们应不断积累这份家庭资源,不断开采,不断利用。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呢?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是母语,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其实在我们身边可利用于语文教育的资源很多很多。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从学生身上去观察,那里有我们永远开发不完的资源,取之不竭的资源!让我们走进学生活动中,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画面,然后将这些精彩的画面转化为有利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合理利用好课程资源,最终一定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XX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教育科学研究》 2004年第4期(总第110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出版
3、《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宋乃庆等主编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