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三)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1、抓住时代素材开发课程资源
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
去年国际上发生了两件大事:1、伊拉克战争 我紧扣社会现实,先布置学生看新闻,写体会,出板报、手抄报、作文等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2、抗击“非典” 我上网把最新的最感人的抗击“非典”素材下载到课件中,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谈感受,写体会。对学生布置了:《“非典”下的个人卫生》、《“非典”下的地球环境》、《如何增强我们的体质》、《白衣天使,我爱你》等主题作文和手抄报。这样抓住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做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
2、利用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其生活经验要比学生丰富。如果我们充分发掘自身的经验并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特别感兴趣,特别专心倾听。例如教《长城》这课,请看下面教学片段:
师:“老师去年七月做飞机到北京长城去了,可好玩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想。”
师:出示在长城上买来的书并念上一段。
师:出示在长城上买来的纪念品。
生:“我好想看。”
师:出示在长城上照的相片。
生:“哇,好漂亮!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我攀登的是八达岭,这是长城最险要的一段。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了上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由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入课文,拉进了“学生—课文—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更乐于质疑,乐于学文。
3、利用网络媒体开发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在教鲁迅的《祝福》是,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祝福》;在《边城》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性美,便播放了影片《边城》; 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放上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的画面和伊拉克孩子的呐喊,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和平是多么重要呀!在平时,经常制作一些课件为学生理解课文打开一条通道。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如,K12学生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语文水平。
4、利用大自然开发课程资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日月星辰、风霜雪雨、名川大山、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资源。
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