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到当代作家孙犁的《黄鹂》这篇课文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杜甫的一首有名的绝句,其中有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出了一幅初春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黄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他们笔下的‘宠物’,我们可以再找出一些例句。”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示及自己的回忆,很快就讲出相关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欧阳修;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故人斗酒安陵桥,黄鸟春风洛阳陌。——李颀;秘阁沉沉便殿西,频年立此听春鹂。——虞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然后教师引导小结:“这些诗句所体现的意境有一个共同点:美好、静谧、安详、悠闲。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中的黄鹂体现出来的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一起来学习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学生既复习背诵了古诗,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四、讲一些与古典诗词有关的趣话。
如在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的时候,就他写的一首清明节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趣话讲给学生听,还边讲边引导。内容是这样的: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在流传中,曾经有许多人从多方面修改,改得妙趣横生。清代纪晓岚觉得杜牧的诗语言可以压缩,便将这首诗每句删去两个字,成为五绝,我就让学生尝试删减,学生非常有兴趣,纷纷参与,结果有不少同学修改成功,这五绝是:“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我又说,有人将此诗改为六言诗,大家的兴致高涨,改成了:“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我见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再引导学生说,也有人将此诗改为三言诗,这时候,课堂气氛已经炸开了,几乎全班一齐读出来:“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多阅读诗歌。然后,我再讲了一个故事:杜牧的这首诗还有人把它误改为词,弄假成真。古时候有一个人买了一把白纸扇,请一位书法家替他题字。古诗没有标点符号,持扇人未读过此诗,更不解其意,他自己念成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念,无意地把诗改成一首词。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平时,我还会通过其他的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古诗猜谜,唐朝的虞世南有一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有暗中明。”——猜一种动物(萤火虫);教师读诗句,让学生找成语: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万马齐喑,不拘一格;“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这些有趣的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语文成绩。
总之,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只要教师时刻创设学习诗词的环境,相信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那高考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也就无须担心了。
参考资料:《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顾之川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古诗文记诵策略》 张慧群
《诗歌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 王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