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以上途径材料的收集后经过阅读及分析,对其中的相似和差异点进行归纳,最终完成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并将其进行整合。为文档的进一步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的过程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与自身思考总结的成果结合,经过逐步的论证和磨合形成自己对我国差生教育问题的认识,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
研究措施:
与步骤相适应,研究措施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的不同上。在材料收集阶段主要是根据信息源的不同由本人完成信息的汇总工作。在思想体系整合阶段则转为在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期间需经过若干次调整和完善。最后的自身认识高度提升阶段则进一步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导师的直接交流和意见交换来完成。同时后两者的操作过程中仍需不断进行材料的补充和修改。
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07年10月,完成选题,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文献综述,写作提纲
2.2007年11月初,完成开题报告
3.2007年11月中旬,收集资料,写作开始
4.2007年12月初,提交文档的中期报告
5.2008年1月,完成文档初稿
6.2008年2月,完善和修改文档
7.2008年3月,文档基本定稿
主要参考文 献
附件五:
文献综述
前言
差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由于解决差生问题具有促进教育公平、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多种功能,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自80年代以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实施,差生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界、心理学界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等环节上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原来的一些有关差生问题的理论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发展后新形势的需要,不少概念和标准需要在新的教育观念和目标下重新进行界定和确立。
主题
1.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差生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有:⑴差生思维发展存在缺陷。即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根据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低;⑵基本学习技能,如读写算技能等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⑶学习态度消极。由于差生在学习上长期遭受挫折,对自己能力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易和教师、同学发生冲突。⑷实际知识掌握存在漏缺,导致后来学习发生困难。必须针对上述“症状”采取相应的策略:⑴要克服差生思维发展的缺陷⑵要克服差生学习技能的缺陷⑶要克服差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2.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职能等,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所有的这些智能,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几乎所有人都是聪明的,但每个人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却各不相同。一名学生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在体育、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什么“笨人”,每个人在九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加德纳强调,“有种说法一直很普遍,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智商,主要是由于父母生理遗传因素所致。我的理论则是对‘智商’这种说法的批判。”
3.孙去晓认为,体罚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手段,相反只会给学生带来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心理疾病瘴碍.更何况有些孩子并不是真正的不听话,本质还是好的,内心也是要求上进的,只是患有多动和注意力集中及心理方面的疾病.一旦被当做问题差生体罚对待只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一旦养成反社会心理和人格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危害,即使某些真正差生或不可救药者也是患有某种心理方面的疾病或人格路碍.只有人性化以心服人进行心理疏导和赏识鼓励.注重他好的和特长的一面,才能真是治本,体罚非但不能达到目标而且治标不治本.实在无法管教的顶多送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治疗.关键是心理卫生必须从幼儿园就抓起,在西方国家早就这么做了,可是我们的教育对心理卫生又重视多少?大家记住只有以心服人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想当年诸葛亮南征,采用攻心为上才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同样人性化才能以心服人,拳头暴力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差生教育问题研究的现状
差生问题在我国真正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解放前及解放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差生问题在我国还不是很突出,并且我国当时的教育学(尤其是教学论)和心理学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因而,较少见到有关差生问题的研究报告。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人及差生问题的日益尖锐,许多研究者开始从多方面,在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差生问题,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文档。据有关研究者统计,从1978年至1989年十二年间,我国有关差生间题的研究文档共有43。余篇.17」这些文档对差生的概念与类型、差生的心理特征及表现、差生的形成原因以及差生的转变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这些探讨和研究一方面为我们近几年的研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为我们正确理解差生现象、指导差生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人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差生研究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除发表了一批学术性较强的文档和报告以外,还相应地出版了几部专著,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有在教育学领域关于差生概念、类型、成因的探讨,有在心理学领域关于差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表现及心理卫生的分析,也有在社会学领域对差生的社会化问题、差生与青少年犯罪等现象的研究,还有从具体学科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等方面对差生问题的探讨。文档本部分主要以第一部分所论述的差生问题的几个方面为依据对我国学者近几年有关差生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介绍.为了对1990年至1996年上半年我国学者有关差生问题的研究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对这六年多时间内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档作了不完全统计,共检索出了384篇文章‘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仅查阅了其中的346篇,占检索出文章总数的90.10%,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这346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包括《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中小学教育》、《普教研究》、《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合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在内的全国各地近百种刊物上。文章数目的变化趋势来看,差生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并不能够充分说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更不能说明这一问题在我国已得到了彻底解决。事实上,要想真正认识这些问题,还需我们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详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我国学者近几年对差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差生的教育和转化的研究
相对于差生问题的其它几个方面而言,我国学者在差生的教育与转化问题上探讨得更多一些,尤其是有许多教育实际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对其结果作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常树存的《根据后进生的特点作好转化工作》(载《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2期)、诚雨生的《再论差生及其转化》(载《教育评论》,1992年第6期)、周民的《中小学差生的基本特点及其转化》(载《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6期)、杨森宇等的《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及其体会》(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5期)、孙瑞芬的《转化差生的十个契机》(载《山东教育科研》,1995年第4/5期),还有陈立峰的《我是这样在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载《陕西教育》,1992年第12期)、李生芬的《从深沉的爱出发转化“差生”》〔载《太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袁俊凤的《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经验点滴》(载《潍坊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第2期)以及陈余禄的《还课:转化差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载《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等等。另外,也有研究者从各个具体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差生的教育与转化问题.签如陈铭华的《心理效应在转化语文差生中的应用》(载《江苏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翁公来的《教会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读书》,(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5期〕等。
在关于差生教育与转化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有不少研究者总结归纳出了许多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转差”方法,如山西大学教育系的王春燕同志在以学习差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小学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认为“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使差生的转化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校内与校外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并提出了几条具体的转化差生的途径和措施:(1)加强学习诊断,使转化工作逐渐科学化;(2)必须大力加强对差生的阅读、运算等具体技能的培养;(3)必须大力加强差生学习方法的指导;(4)认真做好培养差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又如,广东省潮洲市六联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自1951年至今40多年如一日扎根于农村小学,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差生”这一艰辛的工作之中,先后把22个差班或乱班变为先进班,把近300名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或“三好生”。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完成了《我与顽童》一书。该书收集了他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进行探索的部分理文档章和转化差生的一些故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丁老师凝铸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思想,提出“面向全体、偏爱差生、教书育人”的观点,概括出了差生的八种性格类型(激动型、外向型、内向型、随波性、变异性、顽童型,弱智型、综合性),总结出了“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的转化差生的教育流程丁有宽老师的这种奉献精神和毅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就差生的教育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主张差生的教育观应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尤其应该重视教师在差生形成和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21有人认为差生的教育观应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主张对差生进行“综合治理”,即依靠包括差生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从而使差生的转化工作得以有效地展开.这种教育观日益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同,但要付之于行动,还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四个方面而外,我国也有一些研究者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就差生的社会化问题、差生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差生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差生的综合治理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观点但是,这种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深人。不过,这种选择新的研究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差生问题的倾向很值得我们推崇。
总而言之,我国学者近几年在差生问题的研究工作中已取得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许多研究在理论观点及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上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差生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启发.另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和转化差生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当前我国有关差生问题研究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已有研究尚未对差生现象、差生概念等问题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一般的理解,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鉴定差生的有效工具或手段;其次,对差生问题的某些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别是对差生问题的预防研究,至今仍寥寥无几;再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对适合于差生问题特点的一些方法,如个案法等运用得还很不够,并且很少有现场的动态研究,从而使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最后,有关差生的成因及其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经验型的归纳、总结形式发表的,尚未同差生教育的系统思想联系起来,并且缺乏大量结果一致的实验材料的支持,没有从根本改变差生整个心理结构的高度来深人探讨差生教育一般方法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在看到并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阶段性地反思一下已有差生研究与差生教育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这无论对于提高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水平,还是增强实际工作者的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反思能够对今后的差生研究和差生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结 语
总之,要切实转变一个“差生”,作为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从宽,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又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思想中的具体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差生教育问题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