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教育问题研究(五)
⑶观察障碍。观察是一种预定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的一种基本认识能力。部分青少年观察缺陷主要表现为观察目的性不明确和观察的组织性混乱。
⑷想象障碍。一些青少年学生想象力缺陷最明显的表现在荒诞联想上。他们用浮想来代替思考和学习。其实差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关键是不往正道上想,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课堂学习效果明显下降最终沦为差生。
⑸思维障碍。思维活动是整个学习和道德活动的核心。差生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方面。
这些智力障碍,概括起来就是,差生既不是全都天生愚笨、智力落后,也不都是像一般学生那么正常。
2.思想意识:差生的触发因子
差生在学习、品行等诸方面的落后现象,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与他们思想意识的错误有密切关系。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指导,行为出现问题,很可能是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
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般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从成长过程看,每个人也许都有一个心理叛逆期,而且大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每个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叛逆的意识及表现,而这种心理在差生中表现更加突出,更容易发生。
⑵思想方法畸形。青少年头脑简单,考虑问题武断、片面,有形而上的倾向。青少年的思想方法缺乏计划性、方向性和独立性,他们从未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该怎么想。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盲目模仿社会的不良现象。
⑶道德观念模糊。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美丑不分,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这些人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疏远,只好与自己道德观念一致的人,
以求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新的群体中(如差生团体)获得了亲近、快乐,逐渐适应这个群体的心理惯性,于是形成了畸形的审美观。
3.非智力因素:差生的人格因子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智能的开发、技能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却很少加以注意。
⑴动力障碍。动力机制是激励人们为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内因。在向差生的转变过程中,动力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学习的目的性、成就动机、交往动机等等。
⑵意志障碍。青少年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差生的意志力包括缺乏自觉性,缺乏自制力和恒常性。
⑶情绪障碍。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体验对认识活动具有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一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可直接转化为动力,促使青少年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另一方面,消极的情绪也会给学习活动带来“阻力”。造成冷漠、孤僻、不合群,对家庭、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自己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直至自暴自弃。
三、“差生”的转变及其心理矫正
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始终是中小学工作的难点之一。为了这类学生的进步和转变,教师们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计的。差生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社会效果,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家庭和学校范围。因此,对这类学生的研究和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提高差生教育的效果,针对差生的症状“对症下药”,我们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差生的自尊心
青少年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强,他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在生理、心理等有某些缺陷的青少年,其表现更加突出。由于他们阅历浅、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使他们自尊和自卑并存,一方面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一当受挫,又可能产生极度的自卑,他们渴望理解,但有时又容易自我封闭。某些青少年比较顽皮,成绩偏差。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差生;在家长眼里,他们是不争气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迫下,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渴望改变环境,获得理解和尊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他们的处境也是很难改变的,教师在思想上轻视他们,在教学上忽略他们。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随着希望的一次次破灭,导致他们“破罐破摔”。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就成了弱势群体的呼唤,成为激活他们心灵的甘露。
……………………………………………………………………………….
(二)激发差生的学习动机
不少差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外,他们的能力往往不差,他们中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口头表达,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有的擅长社会社交等等。教师应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长处,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以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就需要教师有爱心、有耐心,要给差生以更多的关爱。兴趣的产生,往往源于成功。因此,提高差生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差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学习上的成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在课堂上,对优等生来说,能够灵活应用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后进生来说,完全听懂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后进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三)重视构筑差生的家校教育合力
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只掌握学生在校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应全面、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比如,可经常进行家访,尤其是对差生,应与家长取得更多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职能,侧重点不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起因和终点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要使两者融为一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找到家校教育的共同点。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学生能成为适应将来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有德之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有所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2.………………………………………………………………………………….
3.积极寻找家校教育新亮点。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创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变化,教育的内容、形式也在推陈出新,现代科技成果、人类的文明创造为我们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如网络沟通等,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即使交流教育动态,寻求帮助,会使家校教育更快捷、更高效,也加强了家校教育的联系和互动,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都担负着应有的责任,当然学校和家庭的担子更重。学校和家庭如果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支持,教育效果一定会更好。
(四)确立正确的心理态度
1.要宽厚仁爱,不要苛求于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差生因其人生经历、心理倾向有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犯错误。因此,教师要冷静地对待他们的过错。切忌讽刺、挖苦、体罚,而要更多地站在他们的立场换位思考,要给以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要尊重他们,思想教育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2.要以“情”激“情”,不要冷若冰霜。差生之所以“破罐破摔”,往往起因于他们受到的冷落和歧视,尤其是来自教师的,教师的冷若、歧视往往会产生马太效应,影响到其他学生对待他们的态度,这样会导致差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教师对差生要给以更多的关爱,要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的爱,能激发差生的道德情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追求积极向上,争取进步。
3.………………………………………
(五)树立差生的成才观念
1.要转变教育观念,用辨证的观点对待差生。首先,要坚持历史的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在向前发展,同样,人类也在向前发展,差生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决不能用“今不如昔”,“很难教育的一代”等,诸如此类的话来讽刺差生;其次,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分析差生,相信差生有坏的一面,同样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说,差生在思想上也有进取精神,在学习上也有渴望新知识的意念等;最后,还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差生并非永远是差生,差生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俯首甘为孺子牛”,坚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此树立信心,从而来挖掘差生的潜力,使差生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2.要全面了解差生的内心世界、善待差生。关注差生的学习生活,从平时的点滴去了解差生。创造情景能够使他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与教师交流,通过交流来发现问题。走近差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免让他们有距离感,这样即使交流也是表面的应付,狠难得到收获。要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我们教师应善于摸清差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要厚爱差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差生树立信心,做差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导致差生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同样,要切实转变一个“差生”,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努力。
差生教育问题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