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教育问题研究(四)
一、差生概述
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视野里,对差生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均来自人们对差生的不同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差生教育与转化工作的成败。
关于差生主要有三种观点:首先,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差或学习困难就是差生。把差生仅仅局限于学习无能或学业成绩不良,忽视了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品德因素等,把差生概念的内涵缩小了,这样给差生下定义是失之偏颇的。其次,有人认为行为不良学生或问题儿童即是差生,“指那些政治观念模糊,行为不良,纪律松弛,品行很差的极少数后进学生”。这样定义,同样也缩小了差生概念的内涵,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利于对差生的教育和转化。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对学习毫无兴趣,同样会影响他的行为表现、思想品德。因此,这样下定义也是不全面的。再次,为了避免上述定义的缺陷,有人索性从广泛意义上来给差生下定义,通常把“学习成绩差或不守纪律或品德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吴荣先提出,“差生,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其中包括学习差生、品德差生以及学习和品德都差的双差生,等等”。
前面这些定义,把差生概念的外延无限扩大化。“不符合学校要求”是一种笼统的提法,这里既有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在学业、品德、操行等多方面的长期落后,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
差生主要有以下六种的类型。
1.思想政治薄弱型。………………………..有时甚至表现为思想政治观念上的混乱和错误,更严重的会表现出坚持错误的政治立场或有意散布错误的思想言论等。
2.道德品质薄弱型。…………………….的学生,而且还包括有不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并可能经常性有不道德行为的学生。
3.心理素质薄弱型。分为两部分:一是部分心理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如对自我的认识能力、个性协调能力、情绪自控能力、自主性与独立性较差等。…………………………各项测量得分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严重者还表现为精神分裂,心理变态等。
4.行为能力薄弱型,其智力水平不能够识别自己行为目的,不具有基本社会行为能力的学生。其人际交往能力、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低于其智力和体能发展状况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标准。
5.学习成绩薄弱型,此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测查成绩明显低于智力测验结果或潜能评估所推定的学力测查得分。多表现为非智力因方面的不足或欠缺。
6.体能发展薄弱型,学生体能发展状况低于其身体状况所允许达到的体能发展基本标准,包括各类各种类型的残疾学生。
二、差生的成因
一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差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一)差生形成的外因分析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差生形成是外因通过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心理矛盾运动)发挥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这里,我们先来分析差生形成的外因。从外因方面考察,学校教育失误、社会不良影响、家庭不良教化、同伴群体消极示范、大众传播的“黄色”污染,是形成差生的重要原因。
1.家庭:差生的萌芽区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是差生形成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既是人成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形成品德和个性的场所。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温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往往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从而会加剧他们各方面的不良。因家庭原因造成学生后进的大致有四种情况:
⑴家庭缺陷。青少年如果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中,会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自卑、情感忧伤、孤僻等异常心理。还有可能造成心灵创伤,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或对其思想、行为产生极坏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出现差生现象。家庭变故也会给青少年的形成和发展以消极影响,给其精神以很大刺激,造成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就在学习、生活上走下坡路。
⑵父母管教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不当的管教方式主要有3种:放任型、溺爱袒护型和高压暴力型。放任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成绩、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不管不问,使青少年的不道德思想和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在溺爱袒护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袒护,促进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会使他们形成骄横、自私、任性、懦弱、好逸恶劳、追求享受、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特征,促使他们不良品德的形成。在高压暴力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进行粗暴打骂、恫吓,实施高压政策,采取不正确的管教原则、方式方法,使青少年对家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会导致孩子脾气狂躁、粗暴无礼或懦弱、说谎、欺软怕硬、缺乏同情心和恐惧等个性特征。
……………………………………………………………………。
⑷父母期望失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尤其在学习上会提出过高的要求,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通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可能会失去信心,破罐破摔,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长时间地存在与反复体验,会导致心理功能的障碍。父母不恰当的期望,往往是孩子走“下坡路”越走越远的症结之一。
2.学校:差生的发生区
差生之所以是差生,首先是在学校中体现出来的。在导致差生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当然,不可否认,学校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同时也形成了不少差生。其中,学校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差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我们的教育,使几乎所有人都面临失败,失败是最后的结果;其二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爱因斯坦曾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可见,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
3.社会:差生的变化区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过程,即把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逐步内化成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而成为合格公民的过程。社会的不良影响,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⑴社会风气不正。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此时个体的行为模式不断地被与其同一环境里的人们所塑造,更多地接受社会的影响,具有较少的选择性,而且青少年学生的幼稚和好奇心使他们对不良影响接受快,对其进行机械模仿,从心理上对不良影响产生一种合理的感受。
⑵社会规范失调。在一般情况下,社会规范作为某种制度、法规或道德标准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协调着社会与人之间、社会成员相互间的关系。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道德沦丧,精神滑坡。失调的社会规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影响不可低估。
⑶社会教化不力。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是社会教化的主流。但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依然存在,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仍然存在,程度不同地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社会风气不好,改革开放后,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着青少年。
…………………………………………………………………………………………………
4.同伴群体:差生的发展区
青少年时期在很多时候是与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度过的,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氛围。同伴团体素质的好坏,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特征、品德操行、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直接关系到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个所处的同伴群体中,有不少是行为不良者,那么他(她)的表现也很可能会往下滑,因为同伴文化是团体中所有成员的共性的体现,这就迫使他们的一切行为与同伴们的行为保持一致性,产生从众心理,否则,就会遭到同伴们的谴责、鄙视、疏远,更严重的甚至可能被逐出小团体,使其产生“众叛亲离”的感觉,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使青少年失去理性、失去原则,不得不使自己趋向从众。
(二)差生形成的内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样的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却造就了不少优生,也产生了一些差生。差生的形成,我们更应当从内部去找原因,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1.智力因素:差生的基础因子
⑴注意障碍。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会逐渐增强。有些青少年注意的稳定性很难达到正常水平,注意力保持时间难以超过10分钟。他们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方面也存在着障碍。
⑵记忆障碍。良好的记忆是学习成功的基本前提。有些青少年由于不好好学习,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东西不愿动脑筋,所以他们的逻辑记忆发展比较差,偏向于非逻辑记忆较多。
差生教育问题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