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设立网络监察员等方式,随时了解网络动态,掌握并处理网民共同关注的事件和议题;还可以建立网络舆情分析中心,提高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技术,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精准分析与预警。
与此同时,要重视多种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和业务机制,是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发挥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并存、互补、融合、创新的状态。
笔者认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必须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建设成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与大众化特性的网络主流媒体。另一方面。对于新媒体传播实施全程监控。在社会问题新闻还是冰点新闻时,早预见,早发现,及时有效地发表信息,有效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让真实的新闻信息占领了制高点,就能保证信息公开公正,消除引起社会危机的根源。
在已经变成热点或焦点新闻时,要加强舆情信息的综合分析,针对网络传播中产生的大量虚假新闻或低俗消息“噪音”,从根本上建立一个把关机制。
借鉴传统媒体建立采、编、审、播各程序的严格把关制度;组建网上评论队伍,作好网上舆论的解析和引导工作;在报道已经结束后要抓评价,重制裁,对于网络传播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谴责,对违反法律的传播行为进行法律制裁,都是规范新媒体的有力工具,也是示警于人,防患于未然的良好措施。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5)
有学者从媒介环境和媒介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认为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从根本上优化媒介生存环境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因为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意味着公众的信息吸纳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公众对媒介自身的要求将不断提高。(6)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新媒体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和人格障碍。色情、暴力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还有可能诱发犯罪。新媒体商业化的操作,导致一部分受众目光短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一般来说,传媒素养强的受众面对道德失范的信息,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辩证地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危害。
在当今社会里,公众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但是对于这种信息的接收时间则是有限的,因此,公众应该挑选出自己信赖的媒体和作者,摒弃那些大量的重复冗余信息和无意义的表达,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
同时,公众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对信息更具有分析判断能力,更能摆脱媒体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开放的信息环境里,受众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媒素养,面对信息的无限性和随意性就会显得无能为力,极易受到伤害。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现代人无法离开传媒,教育者要引导受众提高行使信息传播权的能力,更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当然,在新媒体领域中,除了公众传媒素养需要提升之外,平台行为者(企业)和管制行为者(政府)的媒体素养,也要同步进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高新媒体领域中各个参与者的媒体参与水平。
【结语】:
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管是传统新闻报道还是新媒体技术下的新闻报道,都应该认识到新媒体的影响,新闻报道只有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克服新媒体本身的问题,自我完善,不断创新,才能在数字时代变得强大,走上可持续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