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中国国家经济发展是趋好的,中国正在努力地遏制通货膨胀,使得经济能够软着陆。中国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城市化大发展
在过去35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自身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
2.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入增长后的规模扩张,而是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尤其是现代家庭汽车的保有量大幅度增长,这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根本上说是居民收入需求弹性的高涨。
3.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分工和重新配置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商品的制造中心,“MADE IN CHINA”的标志几乎出现在每一种商品的标签上。中国之前向世界市场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局面将会发生改变。中国正在转型,由单纯的制造市场和代加工市场变成世界商品的创造型市场。在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正稳步成为参与世界分工和全球资源集散地的重要国家。
中国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无疑是亚洲汇率协调机制中的定海神针。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货币汇率的稳定呈正相关态势,中国正在用经济发展去纠正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影响。亚洲货币合作是汇率协调机制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高形式,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出现一种统一的货币。目前,亚洲还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汇率协调机制。未来,人民币在内在和外延上的变革会对亚洲汇率协调机制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二) 人民币的发展前景
1.美元、日元贬值对人民币的影响
2007年末以来,全球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虽然2010后有所好转,但是起色并不大。美国在2012年12月出台了第四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意味着美国持续第四轮大量印制的纸币将投放市场,这无疑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为美国扩大出口,减轻外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又能降低国内的失业率,可是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做法终究是弊多利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多大的影响,就对美国国内而言,根本无法改变国内经济结构恶化,机制失灵的现状。
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在国际上仿佛投下了一枚威力巨大的原子弹,世界各地热钱泛滥,资产泡沫,金融震荡比比皆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对美出口国及债权国,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针对目标及其负面“溢出效应”的主要承受者,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出台,将直接导致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持续缩水,加剧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并造成中国外贸进出口速率失衡。
同样,在亚洲的日本,安倍晋三在当选日本首相后继续推动日元贬值,希望能够刺激日本出口,复苏日本经济。截止2013年5月,美元兑日元已经升值30%,人民币兑日元也创出15年来新高。日元复制了美元贬值的过程,同样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首先,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升值,缓解了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中国国内的一些行业,如汽车制造、光学行业都在国际贸易中降低了采购成本;再次中国居民出国旅游、购物、留学将变得更加实惠;最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欧元形成和发展的启示作用
欧元成立以来,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总体得到了发展并逐渐趋于平稳。但从2010年起,经济危机从希腊开始向整个欧洲蔓延,欧元汇率开始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经历着成立11年来最大的危机。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欧元是否能够存活下来,欧元区会不会解体。在危机的阴影之下,欧元区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统一,欧元区一些国家大量举债的扩张性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都为中国的人民币区域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国家债务
中国目前国内的债务水平并不乐观,尽管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但是这并不足以抵御资本市场的大量泡沫和短期的偿债高峰。中国短期债务接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有关国家的水平,是应该引起警觉的。所以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严格地控制债务风险对于人民币的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人民币在亚洲“强势货币”的地位
欧洲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统一的,但是统一的货币却难以适应每一个国家的需求。与欧元区国家相比,亚洲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区域性差异更大,短时期内难以形成政治经济联盟。所以,亚洲国家暂时可以采取区域性货币和本国货币双行道发展的模式,而人民币则要努力成为亚洲的“强势货币”,在减少贸易汇兑损失的同时,追赶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脚步。
(三) 人民币的战略发展
1.人民币成为亚洲硬通货的可能性
人民币已经在亚洲货币合作中拥有了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但要成为亚洲的硬通货,还要具备货币广泛流通的条件。目前人民币的流通形式主要有三种:
(1)贸易发展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也很多。人民币的流通在边境地区主要是通过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的方式得到发展的。目前人民币已经在越南、老挝、朝鲜、俄罗斯等国家边境作为支付结算货币大量使用,并且可以与这些国家的货币进行自由兑换,事实上人民币在这些国家里已经成为了实际的区域性货币。
(2)人口流动
以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在回归后,两地与大陆的经济联系越加密切,大量人口往来旅游探亲,近几年人民币在两地的使用越发普遍。香港澳门许多商场以及旅游景点都接受人民币的兑换业务,人民币也可以在当地很方便地兑换别国的货币。截止2012年,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经达到700亿元,这个数字规模是相当大的,是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3)旅游观光
中国居民每年有大量的出国旅游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外的很多消费场所都提供人民币兑换业务。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人民币已经同当地货币和美元一样成为支付结算的工具。
根据国家外汇局的统计,截止2012年底,人民币的跨境流量大约为1000亿,境外的存量大约为200亿,国内的人民币供给量大约是20000亿,也就是说境外存量是境内供给量的1%。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人民币已经被世界其他国家广泛接受,人民币的国际化迎来了不断发展的新阶段。
论亚洲货币合作的主要障碍和前景(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