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等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有效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氛围。同时,烟草企业要进一步做好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组织、薪酬、福利”三个接轨,使“管理类、技术类、业务类”三条通道更加畅通,创造有利条件为各岗位职工打通成长渠道。例如,安徽烟草公司近年来构建了全方位的员工纵横晋升平台,使专业技术类、业务类、管理类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发展平台,多方位打通了员工发展的通道,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全体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通过让人才有为也有位的激励机制,激发出了人才工作的巨大热情。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要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需要落实一套考核到个人的绩效考评机制,体现出“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三个“不一样”原则。在考核中根据员工的水平、技能、经验、绩效、出勤等多方面情况实施动态评价,评分结果直接与薪酬挂钩。安徽省烟草公司在建立与薪酬福利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科学合理的确定考核内容。根据“德、能、勤、绩、廉”五方面,按照烟草企业行业内职位分类确定分类级别的考核内容,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烟草企业员工,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侧重点。二是要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参照西方现代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以岗定责、以则定标、以标考核、兑现奖惩”的管理办法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结合烟草企业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分解考核要素,确定考核指标。三是要合理使用考核结果。烟草企业绩效评估要长期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不奖励成功,就可能是在鼓励失败,而失败的结果是产生荒谬的刺激,导致企业绩效每况愈下。奖惩是现代企业员工绩效评估中最具有激励作用的手段和措施。在具体实践中,要对考核结果的使用作出更为明晰的规定,要加大对企业优秀员工的奖励力度和对不称职员工的处罚力度。
(四)加强员工培训教育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从烟草企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员工培训,既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需要,是对提高两烟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种“投资”,同时又是给予员工的一种福利措施,以此增强员工的个体竞争力。
目前,安徽烟草公司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从培训需求的分析,到培训人员的选拔,再到培训效果的评估都要细致到位,避免产生把培训当成工作任务来完成的思想,真正把培训与提升能力、转变态度结合起来。对那些工作比较出色的员工,单位花钱让他们去参加相关培训,以此作为一种固定的奖励制度。在培训的方式上,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以及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外部培训可以采用外聘讲师,参加培训班、外地考察等方式。内部培训可以采用不同部门的人员相互授课,互相学习的讨论课或讲座形式。单位可以适当使用工会经费建立企业阅览室,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能够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知识的风尚,为构建学习型企业打下基础。
(五)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烟草商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紧扣行业“两个至上”价值观所体现出的“服务、奉献”理念,靠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来规范企业员工的言行,凝聚人心,提高员工的参与精神和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因此,安徽省局(公司)在实践中要切实发挥企业文化融心、融智、融情的功能,着力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安徽省局(公司)党组认为,要建设出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才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为了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三融”功能,安徽省局(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三项检查”、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卷烟营销、市场监管等经营管理工作无缝对接,使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各项工作。蚌埠市局(公司)把“实”文化与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让“实”成为衡量员工做人做事的标杆,尽管人事制度改革触动的是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但员工对竞聘结果和过程没有任何异议,而是给予了理解和尊重;滁州市局(公司)把“真•实•人本”文化与市场监管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人性化执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结语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问题,既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带有很强实践性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安徽烟草公司作为国有垄断企业,还未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在今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烟草公司要努力把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钒.论员工激励与企业发展[J].才智,2008(3):121—124.
[2]陈振明主编.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制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210—213.
[3]陈昌文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56—58.
[4]郝忠胜.人力资源主管绩效管理办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50—52
[5]杨帆.知识管理时代企业如何激励员工[J].中国建材资讯,2007(6):99—103.
[6]肖本长.企业员工激励的对策分析[J].今日科苑,2008(6):86—88.
[7]杨细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浅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13—16.
[8]陈继红.论企业的激励机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45—48.
[9]陶礼军.浅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管理[J].理论导报,2005(10) :36—39.
[10]钟子亮.人力资源决策方法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8):33—35.
[11]姚少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宝[J].经营管理者,2009(14):78—80
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以安徽省烟草公司为例(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