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资料论文格式
->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2016(三)
法律专业论文资料
|
护理学论文范文
|
动画专业论文
|
新闻专业论文
|
环境工程
|
艺术设计
|
社会工作
|
环境艺术设计
|
城市规划
|
法律论文范文
|
论文资料下载
|
社会学论文范文
|
信息计算科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资料
|
法律论文下载
|
环境科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报告总结
|
食品论文
|
社科文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医药医学论文
|
论文格式范文
|
建筑学论文范文
|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2016(三)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文档。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文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
/6/6
与此同时,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60%多,目前仍在不断上升。另一些调查数据也揭示了该人群对理财服务的巨大需求:约78%的被受访者需要理财服务;50%以上的人愿意为理财服务支付费用;未来10年里,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数约为290万,至2015年这个数字将剧增为850万;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高端消费者的寿险消费将占整个市场的35%,可谓潜力无限。
表2:2010与2015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图
从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银行储蓄存款占据了居民金融资产的很大份额,为89%,而且资产结构相对单一,可见当时人们的理财意识有待提升,对个人理财缺乏认识。但是到了2015年,仅仅5年时间,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就丰富起来,种类繁多,传统的银行储蓄存款所占的份额下降为62%,间接说明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需求空间广阔。从2014年中国居民个人理财态度调查图中可以看出,有34%的城镇居民认为购买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是生活理财中必不可少一部分,有33%的城镇居民在银行理财和其他投资之间抉择,选择更具吸引力的投资,但是如果能成功地把这些潜在客户说服来购买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需求。
表3: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理财态度调查图(调查对象:城市常住人口)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个人理财业务日益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业务扩展十分迅速。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问题。
1. 政策问题
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行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业务不能交叉,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个性化服务只能在较低的层面操作,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这种方式大大削弱了证券、银行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能力,妨碍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削弱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产品的能力,不利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全面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代理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办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仅有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具备通过多牌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实现混业经营的潜力,比如建设银行在非银行金融领域,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建信期货等5家子公司,然而对于其他的银行,实现多牌照布局并从体制上实现协同并实现混业经营仍是十分困难的。
2. 理财需求和理财文化的制约
随着居民收入和个人财富的增长, 按理说个人理财的需求应该相当大, 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当前个人理财的实际需求比较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中国个人财富拥有的不均衡, 中国储蓄的60%集中在20%的个人手中, 80%的居民属于低收入阶层, 所以真正有理财需求的只是少数人; 二是中国人一贯缺乏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这一点从银率网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消费者金融能力调查报告》结果也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仅50.36分,满分为100分,与国外消费者有较大差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选择、风险控制、财富管理、对金融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欠缺; 三是中国人普遍有一种“财怕外露”的思想以及不愿把财产交给他人打理的心理和习惯;四是居民对个人理财的内涵、业务及业务流程不了解, 同时对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也缺乏认同感。
3. 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不合理
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目互不相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虽然不同机构的销售侧重不同,但无论是在期限安排上、销售目标群体上,还是在产品的结构上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由于金融产品无法申请专利,所以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就在各个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一览无余,具体表现在:1.门槛起点基本相同2.资金投向基本相同3.投资期限大体相同,趋于短期。从结构性理财产品方面来看,理财产品越做越复杂,金价走高银行扎堆发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能源涨价银行又推出挂钩能源的理财产品,利益的驱动也许能导致某种银行理财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发行数量急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频频发生。但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某种理财产品的数量急剧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不稳定,商业银行合理构建理财产品结构的意识严重缺失。产品结构不合理就可能导致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市场波动,零收益、负收益现象的发生就成了必然。对比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即可发现,目前个人理财产品起购额均为5万元起,可选分类标签大多为保本/非保本、较低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且绝大部分产品均为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均徘徊在3%-4%之间,比如建设银行的个人投资理财产品中,提供的70余款产品中,仅有5款是外币理财产品,其他均为人民币理财产品。
4. 理财产品信息及风险披露不足
对于客户来说,理财产品说明书是投资者了解产品信息的唯一的书面资料,其他多来自于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口头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说明书多数比较简单,投资者能够从中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同时,业务人员与投资者交流时,对产品的使用风险或负面影响提示不够甚至避而不谈,通过概念转换误导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通过合同安排或制度设计免除其法定义务等,使得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利益损失。同时,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示例说明。风险提示则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等话语,未对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说明。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并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比如建设银行的某款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书及说明书中就仅有“中国建设银行内部风险评级说明”、“在购买本产品后,客户应随时关注本产品的信息披露情况,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中国建设银行不承担下述风险”字样,银行将规避风险和信息披露及时程度都转嫁给客户,导致客户对理财产品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了解不足,也一定程度上使得客户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产生一定的回避心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
/6/6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2016(三)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本文标题: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2016(三)
上一篇
:
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
:
脱口秀节目本土化研究——网络脱..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发展
我国
商业
银行
个人理财
业务
思考
2016
2016-10-21 19:37:00【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