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修质量差 农机维修网点现有1129名维修工,但各个地区的农机维修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农机维修工甚至缺乏必要的机械常识。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改造资金,或基于节约成本的心态,很多网点无专用维修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标;从而严重制约了维修质量的提高。
4.政策多头管理 目前,对农机维修网点监管的部门除工商、税务、农机和土地部门外,还有若干其他部门,形成了多口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便农机维修点的正规化发展未能形成合力。有不少农机维修点的负责人向笔者提到,农机部门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对营业场所的条款,要求对农机维修点修建围墙,但城市管理部门却不允许维修点修建。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机维修点经常无所适从。
5.兼业现象严重。由于目前农机维修的总收入不高,不少农机维修点都兼修汽车和家庭电器等其它业务,兼业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机维修点的正规化发展。
三、促进农机维修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开展星级农机维修网点评选活动 通过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加大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的力度,以此来达到全面提高农机维修市场文明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杭州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创建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已建一星级9个,二星级4个,三星级13个,四星级2个。
2、支持引导农机维修服务创新 积极开展新型农机维修服务的试点示范,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点,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维修间规范化建设,积极尝试建立农机定期保养制度、实地免费检验制度、冬修夏检制度。鼓励农机企业把部分社会维修网点纳入自己的售后服务组织体系中,提高售后服务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农机企业的资源优势,适时组织部分高级农机修理工到农机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支持社会维修网点做好维修服务。
3、调整优化农机维修网点布局 通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地区的农机维修网点数量已经达到619家,但数量依然不足,相当于每6个行政村才有一家农机维修点,不能满足农机维修的需要。同时各个地区的农机维修网点的分布也不尽合理,有的地区网点扎堆,而相当落后地区的网点却过于分散。因此需要农机管理部门进行合理规划,引导新农机维修网点向落后和偏远地区扎根。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合理分布,可以达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效果,促进落后和偏远地区的农机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反过来壮大当地的农机维修网点。
4、大力推进农机维修职业技能培训 进一步加大农机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力度,着重是要充分利用农机推广部门、生产销售企业、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等机构的技术资源和条件,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统筹安排好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计划,不仅要从农机维修技术方面加强培训,还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培训,比如机械加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这些基础理论的培训,可以使农机维修人员更好的理解农机的原理,加强对新机械新设备故障的认识和掌握能力。通过培训,全面实行农机维修人员持证上岗。
5、积极完善农机维修业发展扶持政策 首先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部分农机维修设施设备纳入购机补贴目录,改善维修设施设备。其次要依托农机化促进项目,进一步加大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建议每个地区建2-3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着力改善农机维修服务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提升维修服务能力,有效解决高新农机具维修难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保障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6、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执法力度 要建立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7、促进农机企业和维修网点的合作 由于农机使用有很强的季节性,很多农机企业只注重农机销售,而忽视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使得不少农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造成机手经济损失。如2011年淳安县有一家农户在使用粮食烘干机时,出现了提升部件故障,由于得不到及时维修,致使一仓水稻全部变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建议对那些保修期内达不到农机维修要求的企业进行清退,使农机企业主动与农机维修点合作,这样一方面提高农机维修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农机企业的培训和相应设备的投入使农机维修网点的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清明. 农机科技推广[J].山东:山东省农机办,2010.
[2]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加快杭州市农机维修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