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黄金分割”效应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二)
现象三:刻意追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有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是否需要,收录机、幻灯机、录像片、实物投影和电脑多媒体等全部搬上课堂,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听课如在看电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审美心理学、教学语言心理学中有着广泛应用的黄金分割效应,也应该可以应用到作为艺术活动之一的课堂教学中,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黄金分割”与“黄金分割效应”
1、黄金分割:它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2500多年前发现的。把长为L的直线段分割为X和(L—X)两部分,使其中长的一部分与全部之比,等于短的一部分与该部分之比,即X:L=(L-X):X,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解得X=0.618L,这样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曾经断言:“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 ,在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规律。
2、“黄金分割效应”:在审美心理学、教学语言心理学中,由黄金分割因素引起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之为黄金分割效应。将一个整体或过程按黄金分割比例划分,分得的两个部分是最美最和谐的,被分割的既可以是一根线段、一个建筑物、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是一节课堂,而应用黄金分割效应原理设计的课堂,将是和谐的、高效的和艺术的。
3、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现象:经过大量的实验与应用,人们发现这一分割是最为和谐的,能给人一种和谐感、美感,是最符合人的视觉效果的。有趣的是,人体自身也存在许多“黄金分割”现象: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最舒适的气温是在人体正常体温(37℃)的黄金分割点上——23℃左右;医学研究表明,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1.8%;一天之中,我们正常睡眠时间9小时与活动时间15小时的比例关系也都符合这一比例;还有人类的消化道总长9米,其0.618处为5.5米,正是小肠的长度,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在建筑方面,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物几乎都包含着“黄金分割” 比:埃及的金字塔、印度泰姬陵、法国巴黎圣母院、中国故宫等这些著名的古代建筑,甚至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纽约的联合国大楼,尽管其风格各异,但在构图布局设计方面, 都运用了黄金分割的原则来建造, 给人和谐与悦目之美。
在雕像、画像诸方面,如 “雅典娜”女神,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等,都有意无意地用上了这个黄金比。
人们时时刻刻在有意无意地创造着一个个的黄金分割,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可发现它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
三、应用“黄金分割”效应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各种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任教老师都会花费几个星期甚至是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演练,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的。但常态课不同,一线教师的精力有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日常班级管理等等,已经能令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累得够呛了。这就决定了一线教师不可能都以准备公开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每一节常态课。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黄金分割”效应引人到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这一艺术活动中,花较少的时间来提高科学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应用“黄金分割” 效应优化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分配
联合国和欧洲、北美洲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每周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实行每周四天半工作制可以使一年中的工作日所占比例是61.8%,工作效率最高。同样,在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也可以按黄金分割原理分成两个时间段:40分钟×61.8%=25分钟和40分钟×(1-61.8%)=15分钟。
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黄金分割”效应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