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黄金分割”效应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四)
有边际,自己不知道在干什么,这是一种过度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现象。而有的老师正好相反,把科学探究当成了手把手教学,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度强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科学探究失去了意义。从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独立从事探究活动的能力。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必要的,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指导, 能有效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探究经验的特点等因素,既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又恰当把握指导的程度,做到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黄金分割”。
4、“黄金分割”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的运用
①寻找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黄金分割”
课堂教学中的动,是指对话,游戏、实验操作等“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听课、观察、思考等“无声”的教学,“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动和静的和谐互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我们的公开课、观摩课,往往容易犯这个毛病。若一节课自始至终很“静”,活动太少,该动不动,课堂气氛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也不会高,我们在常态课教学中就很容易犯这个错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能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从辩证观点看,动和静也应该是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动和静之间应是0.618的比例关系,这样的科学课堂最和谐,做到了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能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效率最高。
②寻找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在教学中,其实我们都清楚,教师讲授了多少,并不等于学生领会了多少。学生听“讲”只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除此之外看、读、记、想、写、说也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研究资料表明,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触觉占1.5%,味觉占1.0%,所以学生听讲并不是他们吸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不讲”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活动,不代替学生思考。一个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在讲与不讲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课堂教学需要“讲”,一堂课上的教学重难点、学习的方法等;也需要“不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交流、体验。
5、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黄金分割”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信息表达方式,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增加课堂上的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始终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多媒体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寻找一个黄金分割点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在课堂即时评价上,寻找表扬与批评的“黄金分割”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但现在有的老师却一味地给学生表扬,就算答错也不予指正。在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但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通过恰当的批评能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那么该如何把握好表扬与批评的度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表扬同表扬和批评总和之比是一个黄金比时,其表扬与批评的效果均佳。即对学生的表扬占2/3左右,对学生的批评占1/3左右。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我们在
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黄金分割”效应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