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黄金分割”效应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
前面一个25分钟(上限为30分钟)的时间段为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学习效率最高。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一节40分钟的课当中:最初的3—5分钟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20分钟左右时间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听课效果最好,下课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该研究的结果正好验证了上述课堂教学时间的黄金分割理论。我们在每天的常态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每节课的黄金时间,精心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这段黄金时间内完成,克服常态课堂教学中上到哪里算哪里的随意现象。
另一15分钟(下限为10分钟)的时间段,是留给学生的独立活动时间,教师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分组实验等,让他们有消化本节课内容的时间。我们的科学课堂将不再局限于“新课+练习”的传统模式,可以将学生实验、小组讨论、小制作等引人课堂。新课+实验模式(可以将课堂演示实验、课外趣味小实验等转变为学生课堂分组实验),如:在《水的密度》第一节课教学时,新课上完后,可以组织学生练习测定小石块的密度实验,完成《物质的酸碱性》教学后,组织学生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新课+讨论模式,如:在《摩擦的利和弊》教学后,可组织学生讨论“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大气层》新课上完后,让学生讨论“假如没有大气,地球会变成怎样?”。新课+小制作模式,如:在《地球仪和地图》教学时,让学生制作地球仪模型,在《光和颜色》教学时, 让学生制作小孔成像装置。有效利用好这一时间段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应用“黄金分割” 效应优化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安排
①新旧知识总量的黄金分割。“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讲课时,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新知识量过多会使学生难以掌握,联系过多的旧知识又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该如何把握呢?有研究表明:教师讲课时,新知识与知识总量之比满足黄金分割比(新知识约占知识总量61.8%)时,学生最容易掌握,教学效率最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
②利用课堂教学的黄金分割点突破教学重、难点。40分钟的课堂,有两个黄金分割点:即40分钟的0.382和0.618处。第一个黄金点出现在上课后的15分钟(40×38.2%=15分钟)左右,第二个黄金点出现在上课后的25分钟(40×61.8%=25分钟)左右,这两个时间点是一节课中最佳、最美的点,是学生思维进入最活跃的阶段,如果在这两个时间点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两个黄金分割点掀起教学高潮,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能大大提高有效性。
如在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水的密度》教学时,分析知道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据此我们可以对本节课课堂教学的时间进程和内容安排作如下预设(40分钟的课堂):
教学程序 主要教学内容 预设的教学时间 说明
程序一 引入新课 2——3分钟 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程序二 学生分组测量水和酒精的体积和质量 8——1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
程序三 实验数据分析,建立密度的概念 3——5分钟 第一个黄金分割点,突破教学重点
程序四 密度的定义式及其变形公式、密度单位及换算过程 8——10分钟 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分析、讨论
程序四 阅读常见物质的密度表,分析归纳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4——6分钟 第二个黄金分割点,突破教学难点
程序五 学生独立活动时间 6——10分钟 学生实验、练习等多种形式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找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黄金分割”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类似于科学发现的过程,要求教学活动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实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探究活动中,有的教师简单地把目的一说,把准备的实验仪器往学生一发,就放任学生自己操作,经常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没
提高科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黄金分割”效应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