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小课题探究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五)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索性小课题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探索性小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做好小课题探究实验,诱导、鼓励,督促学生进行小课题探究,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的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知识,抽象归纳整理出原理和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奥斯特小实验时,可先演示一下在通电直导线下小磁针指向发生偏转,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感知的形象信息,然后提出问题: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旁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放在地面附近为什么会指向南北方向?学生通过探索,很自然地从磁针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已有知识,抽象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要结论。
4.改小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索性
教材中有些验证性实验,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尽可能把它设计成探索性实验。如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材编排上是验证性小实验,教材提出为了知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这一目的,紧接着推出了验证物体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重力相等这一实验,最后形成结论。笔者认为,如果不进行必要的阐述,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如何想到的等问题,而是直接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既显得突然又难于顺畅接受。若改为探索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层层深入,效果就不同。具体思路如下:
①出示曹冲称象投影片,要求学生根据平时观察说出一条船如载小象,船吃水深浅如何变化,排开水的体积,船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
②取排球一个,内盛适量水的玻璃水槽一个,让学生亲自体验,用手缓压排球入水,通过感知让学生说出排球浸入水中后,水槽中水的体积“变大”(排球排开水的体积多)排球受到的浮力变大。
③引导学生根据①②得出科学的抽象,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到浮力
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多,该液体所受的重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也越大。使学生自然想到是否把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大小进行比较。设问:如何测排开液体重力?关键是如何把物体排开液体有效分离出来。
④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缓慢压入乒乓球,让学生观察排开水全部溢出杯外了,得出溢水杯作用。
⑤要求学生看课本实验装置,并说明此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接着进行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定律。
通过这样的启发探究,重视了科学过程和方法训练,得出的结论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不仅符合认知发展规律,也有利学生接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学生小课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引导学生设计小课题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设计小课题操作或由学生进行小课题设计,不但提高学生小课题操作的熟练程度,巩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参与科学发现的过程,得到了科学方法的启蒙。
如对第三册探索与研究“室温下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这一小课题,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设计小课题操作:
①提出小课题目的并思考:完成该小课题应从何处“入手”。
②让学生写出定义并分析小课题要点:
a.保持室温;b.测得100克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硝酸钾晶体。
③“应该怎样测”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案,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费时太多,实际行不通,有的基本原理就错了。
④当学生再也提不出新方案时,教师点拨“是否必须用100克水?能否从饱和溶液着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⑤让学生拟定测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步骤并完成小课题。
又如在学习“土壤污染”一节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小课题“探究废电池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土壤污染后引起的危害。(具体见附件1)教材中有许多实习、探索与研究,甚至是演示实验,都可以尝试请学生参与设计,以小课题探究形式,进一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6.重视开展小小课题、小小创作活动
初中科学小课题探究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