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方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三)
  
 生1:水。
 生2、无机盐。
 生3、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师:那你们说叶片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生:根吸收的。
 师:那么?
 生4:我的猜想是“叶片中的淀粉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生5:我的猜想是“叶片中的淀粉是其他作用产生的”。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只要想办法验证淀粉确实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就能验证另外两个猜想……
 例2(实验设计):在探究植物中物质的运输中,为什么植物的茎要切成一个斜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试管加热需要倾斜45°角进行类比。从而认识到斜切可以增大植物茎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体会其在缩短实验时间上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和根毛,小肠绒毛,大脑的沟和裂,滑动变阻器结构等进行进一步类比。体会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空间的设计方法。
 例3(整体)九上第一章第四节铵盐:探究氨气通入紫色石蕊变蓝色是因为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铵的缘故。本探究和八下第二章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变红色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缘故的思想方法一模一样,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类比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探究过程。
 
 
 3、类比在规律的建立中
 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还是规律、方法的得出,总是要依赖于归纳的方法。而归纳法的核心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而寻找共同点的基本方法就是类比。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很多规律是在类比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因此,类比在科学规律教学中的意义不可小觑。
 例1:碱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规律(片段)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九年级第一章由于复分解反应的核心地位,常常会导致非复分解反应的淡忘。首当其冲就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之间的反应。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当引起必要的重视,通过类比加强学生对这一类反应的重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谁能在黑板上把相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
 生:CO2+Ca(OH)2===CaCO3↓+H2O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CO2+Ca(OH)2===CaCO3↓+H2O 比较两个反应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碱和氧化物反应?
 师:仔细观察,都是什么氧化物?除此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2: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对,这是碱的另一个化学性质(板书),看它们之间是怎样反应的?
 生:?
 师:就是产物盐CaCO3、Na2SO3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盐还有一种产物是什么? 
“类比”方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