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更加“流光益彩”-----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引领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追求,“动态生成性”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一种意外的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生成”看成一种教学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常态要求。本文着重从学生提出问题中、在课堂“抗议”中、在师生平等愉悦的心境中等三方面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引领,折射出课堂是以学生为文体、教师为引领、师生共同焕发生命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科学 动态生成性 教学引领
一、问题的背景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 “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会因为不同的因素生成新的动态要素”。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所谓“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领的现状
1、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2、预定的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
3、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三、动态生成性的有效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活的,学生个体是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营造互动平等的对话氛围,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构建有利生成的内部环境。
1、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引领生成。
新课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叶澜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根据学生思维及时调整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不断“生成”中得到充分张扬。
案例:实验课上,同学们得出了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并且物距与焦距在不同关系时的成像情况都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本节实验课的目标基本完成。
此时,一个同学正准备熄灭蜡烛,吹了一下没有吹灭,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忽然问:“老师,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实像,那么它上下颠倒的同时,左右是否颠倒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认为呢?
让科学课堂更加“流光益彩”-----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引领(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