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更加“流光益彩”-----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引领(二)
生:我认为应该是左右也应该相反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说过,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折射的,那么,左边的光线正好射到右边,右边的光线射到左边,不是正好相反了么?
师:有道理,同学们能作图说明么?我们又怎么样证明自己的说法是否对呢?
生:实验!我们可以一个同学将火焰轻轻往一边吹,另一个同学观察。
师:那我们观察实像还是虚像?
生:当然是实像,实像才是实际光线透过透镜汇聚而成的呀!
于是,同学们又纷纷动起手来,很快证实了他们从理论上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情绪高涨,一个意外的现象激活了学生,我非常高兴。于是带领学生小结实验结论、整理实验器材。
“老师,我还有问题!”噢?难道学生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不是都是凸透镜么?那么,我们的物体经过两次成像的颠倒不是正好变正了么?那我们的‘b’怎么看到了是‘q’呢?玻片向左移怎么看到的是向右移呢?”
对啊,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考虑到,在备课时也没有预想过学生会提这个问题,而且自己也没有好好思考过。于是,我转而问学生:“哪位同学能够解释?”
生:说不定是一次成实像,一次成虚像呢!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物与像在同侧啊!再说实像是颠倒的,虚像是不颠倒的。(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师:那么是物镜成实像还是目镜成实像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物镜,因为我们是通过目镜看的,而且虚像与物同侧,如果是物镜成虚像的话,它的虚像再通过物镜和目镜是不可能成像了。
当学生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重视”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要抓住学生的“意外”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推理来验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促进生成。
2、在课堂“抗议”中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的教学原则。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充分地预演,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期待着有“不同声音”的出现,另一方面又在害怕并抑制着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我们担心这些“不协调的声音”会让我们“手足无措”,会让我们无法把握教学的进程,会使我们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甚至还会使课堂教学的任务无法顺利完成。面对“意外的抗议”,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那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意外的抗议”。
一节题为《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的科学课:
【案例1】 王老师通过多媒体设置问题情景,直接引入课题:“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乘势提出四个探究问题:(1)土壤中可能有水(2)土壤中可能有空气(3)土壤中可能有无机盐(4)土壤中可能有有机物。随即王老师将学生按12小组按照教室前后左右位置分成A、B、C、D四大组,布置任务A组探究问题1,B组探究问题2,依次类推。老师的声音刚落下,就听到了一两声抗议“怎么这样分配呢?我们怎么做啊,前面多简单,多么不公平。”原来是C、D两组中个别学生提出来的。王老师看了他们几眼对大家说:“每个小组都快点思考,快点行动。”对这个抗议没有表态。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约过了30分钟后,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对学生代表进行表扬,并征求学生有无意见……但我们发现王老师讲完话后,学生的确马上回头参与合作学习,开始时只有5位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其余都很投入,积极性都较高,但过了七、八分钟后,A、B二大组探究问题1和问题2的学生都完成了整个实验,组内同学之间开始出现无事可干或嬉闹或摆弄实验仪器的现象,而探究土壤中有无机盐和有机物的C、D两大组学生还在紧张地操作着,有的合作小组还在讨论阶段,有的小组不知所措,毫无方向地做实验。
让科学课堂更加“流光益彩”-----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引领(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