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更加“流光益彩”-----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引领(四)
师:我们知道土壤中确实有水,我们能否也用实验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空气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课堂里充满了研究的味道,学生凝神思考,过了1分钟,很多学生举手)
生:主要把土块放到水里,有气泡冒出,就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为什么这样就能说明呢?你能说得更明确一些吗?
生:空气原来躲在土块的空陷中,放到水里后,水钻到了土块的空隙里,把空气赶了出来,我们就看见了气泡。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可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
(没有学生举手,教师随后按这种方案分组实验,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多媒体展示了无机盐的一些特点,教师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过滤实验操作要点步骤,然后进行实验、汇报交流结果。实验完毕后,展示蒸发皿中固体时,学生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向老师汇报时,都说蒸发皿中看到很少的黄色固体,没发现其他什么?而老师脸上露出微笑,老师乘势问学生:“这细小的黄色固体是过滤出来的无机盐吗?如果不是,是不是土壤中没有无机盐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学生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的说可能土壤中真没有无机盐,有的说可能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很低造成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浸出液,然后进行过滤、蒸发,将蒸发皿冷却后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影,同学们惊奇地看到蒸发皿底下一些白色细小的固体,边缘上也有黄色的固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刚做的实验进行对比,帮助分析原因,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无机盐的存在…
当学生提出抗议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指向,灵活的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更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如果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仍按计划走教案的话,我想一方面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会荡然无存,也就不会看到学生演绎出来的精彩;另一方面不敢想象等到第二天再去让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他们的探究欲望还会如此强烈吗?对知识的新鲜感、学习的主动性、成功的体验还会如此强烈吗?
课堂教学是活的,学生个体是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让老师措手不及的,或者没有料想到的局面,特别是学生提出了我们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怎么办呢?过去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不加理睬,或含糊一带而过。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个局面。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畅、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3、在师生、生生平等愉悦的心境中生成
要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好主主体性教学,首先,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权利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既要给学生以悉心指导,又要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民主的气氛进行教学,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良好愉悦的情感渲染。能与学生分享探究知识的欢乐与忧愁,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探究水的沸腾”的教学。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基本完成时,请学生汇报交流,建议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听一听完成实验的同学的交流汇报,再继续完成实验,留给了学生一个空间;在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质疑:水的沸点是100℃,但他们测出的是98℃,是书上出错了吗?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们立刻表扬这位同学勇于根据实验结果对书本提出质疑,精神可嘉,并指出科学需要的就是质疑,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鼓励他继续进行探索;当有一小组提出用刚才的实验证明,当水沸腾时,迅速移去酒精灯,烧杯底6秒内是凉的,并作了充分的解释,我们带头鼓起掌来:“你们真行,你们又让老师学到了新知识”。
这样师生交往互动互惠,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新知的过程,给予学生莫大的肯定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亲师爱师的基础上,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生对老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与学生交往的措施,让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沟通,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滋生。
总之,课堂的生成和学生思维的活化需要教师即时的应变来迎学情的多变,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活的脉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鼓励孩子质疑问难,教学的生成是难以预设的,要及时调整策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场所。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或者是来自外界的反映、突发意外和种种抗议。 而在教学实际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处变不惊,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去 “ 抢险 ”、 去“临时转舵”、去“顺水推舟”成就课堂理想。
四、问题的反思: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每一堂课的参与者是学生与教师,是有着鲜活思想的人,所以,每一节课必有不确定因素存在,完全按照教案来执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那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及强烈的探究精神。要提高教学机智、应变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和人文的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只有肚里有“货”,我们才能应变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意外”成就理想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从而融入他们的精神和血液;当他们在某个日子回想起这位教师的这节课时,仍有一丝不曾磨灭的触动。毋庸质疑,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真正做到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一种意外的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生成”看成一种教学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常态要求,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孙国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物理,2002年5月。
让科学课堂更加“流光益彩”-----谈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引领(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