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1.1、选题的现状及意义
由于在南方传统工业区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珠海市白蕉糖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后工业景观颇具魅力,并占据着黄杨河畔的良好核心区位,通过对原有工业区进行功能置换与完善,保留部分工业厂房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将白蕉旧工业区更新成为新的城市活力片区,建成后极富滨江特色的水乡风情休闲设施,吸引人群积聚,促进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通过修复工业历史人文景观、遗留老厂房改造、引进低碳与生态学手法,既有利于节约改造成本、城市功能自动化置换,还可通过对现状资源的充分利用,历史文脉时代的延续,带动老城镇的复兴。以白蕉糖厂工业遗址改造秉承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原则,进行对建筑群体进行有效保留与更新措施、整体景观空间设计、滨水河带交汇,新旧互融,兼收并蓄多元共生模式,营造成具有当地文化艺术双重气质,黄杨河两岸绵延数公里的悠长岸线是城市重要景观资源,为城市提供了绝佳的景观视轴,实现充满活力的滨水区,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丰富了城市空间层次,成为这座城市——珠海后花园富有代表性的新地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往往面临着产业的“退二进三”而产业的转型就涉及对工业用地和建、构筑物的再开发、再利用问题。目前,普遍地把这些部分工业建筑空间称为工业遗产,而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一切承担了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筑物、设备的场地。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时当前热议的课程。近年来,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得到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工业遗产的转移、功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发展方向,目前,处在上世纪60年代珠海市白蕉糖厂现已处停产状态,当时见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历程,现在面临着产业转型与改造的关键时期,本设计通过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典型方案经验总结,探讨适合白蕉糖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生态学发展,提升白蕉糖厂工业遗产价值的功能存在性,对白蕉糖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
本课题以研究工业遗产保护性改造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场地整体规划设计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布局、材质置换和植物配置、更新建筑功能与滨水带景观面貌以及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这几大方面具体情况的分析,更重要的前提是有针对后工业革命遗产的保留考虑和改造再生利用。
把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特殊景观这种独特的生物资源与旅游观光、休闲进行链接,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又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人与工业历史产物在自然和谐共处的天然乐园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概况
白蕉糖厂位于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西南部,径度113.2°纬度22.2°,厂址选在白蕉镇公社成裕围,于1964年 7月筹建而成,地处珠江口磨刀门西侧河以及粤西沿海高速公路和江珠高速公路出口,并且地域广阔,土地资源、水资源充裕,黄杨河岸线长口位置,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得天独厚, 白蕉糖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当年工业建筑风格从德国而苏联,从苏联而中国的珍贵的历史见证,整体建筑群至今完好的保存下来,记录着中国民族制糖业发展的历史重要篇章。见(图1-1)
(图1-1)
白蕉糖厂地处白蕉镇上,镇上周边却有着很多国家级的宝贝:白蕉北部山水田园风光优美,南部水乡沙田特色浓郁,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水松林六乡水松林,有珠海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上婚嫁,有原生态环境优美的竹篙岭山竹银水库所在地。白蕉镇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生态、休闲、浓厚水乡特色,以灯笼水乡、水上婚嫁、竹篙岭等旅游点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水乡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见(图1-2)
(图1-2)
1.2.2项目历史回顾
制糖工业是斗门县的主要工业企业,白蕉糖厂的建立和发展,是以本地区盛产甘蔗为依据。1965年前,斗门地区(原属中山县辖)的甘蔗要运往江门、中山等地加工,由于蔗区远离工厂,既不利甘蔗生产,也不利调动蔗农的积极性。为加快开发中山县南半部地区的工业,中山县于筹建白蕉糖厂,糖厂设计日榨量为350吨,总投资额为450万元,于1965年2月28日正式竣工投产。1965年 7月19日,白蕉糖厂随着斗门县设县而划归斗门县,也是斗门县的第一间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白蕉糖厂还比斗门县建县时间早,甘蔗是西区糖厂工业遗产珠海的缩影。(图1-3)
斗门建县后,由于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全面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因此,甘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甘蕉单产、总产日益提高,对甘蔗加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1966年开始,白蕉糖厂进行了设备改造,使日榨量提高到500吨,,到70年代初,日榨量又逐步提高到700吨、900吨,最高日榨量达到976吨。至上世纪80年代前后,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成为蔗林成片,一望无际,蔚为大观。蔗糖工业一度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斗门甚至被誉为“甜县”,制糖业被称为“甜蜜的事业”,全县甘蔗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总产量近百万吨,为进一步发展糖化工业又提供了良好条件,在80年代初完成日榨2000吨的扩建工程后,继续平行配套,于1986年完成日榨量2500吨,实际可达3000吨的改造工程。直到90年代末,由于珠海市甘蔗种植面积逐年锐减,蔗源开始短缺,白蕉糖厂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白蕉糖厂先行一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珠海市西部地区的大片土地都是珠江泥沙淤积以及明代以来移民围垦形成的,非常适合种植甘蔗,最晚在清代中期就用于榨糖。晚清以后很多人赴海外谋生,一些人凭借参与蔗糖业在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一笔,如陈芳在19世纪60年代与人合办 “芳植记”公司,采用机器压榨甘蔗制糖,成为夏威夷八大企业之一,他本人也被誉为“商界王子”;如美国前参议员邝友良的父亲邝林也是夏威夷早期的甘蔗园华工,祖籍香山黄梁都(今斗门小濠涌)。
甘蔗一直是珠海主要的农作经济作物,最初的榨糖方式是人手牛力牵引磨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上世纪50年代。1957年12月,创建l用的仍是牛力牵引石碌压糖以生产糖浆和片糖。此后,珠海陆续建立了红旗糖厂、乾务糖厂和五山糖厂三家糖厂。
现今的西区糖厂,其引人注目之处早已不在经济价值而在其历史文化价值。西区糖厂记录着珠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体现着西部地区发展的历程,承载着当年热血飞扬的辉煌历史,具有重要的近现代文物价值,糖厂的工厂车间、仓库、码头、烟囱等等,都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以及审美的价值,蕴含着工业生产、美学及其它的人文信息,应当予以保护。市博物馆已经建议政府以西区糖厂为基础,筹建“珠海市蔗糖工业遗址博物馆”,把西部各糖厂的内容集中展示。据介绍,保护工业遗产正引起广泛关注,截至2006年底,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列入世界保护名录,而中国紧占用一项,这是我们值得去深思
的问题。
(图1-3)
1.2.4人流分析
工作日人流量比较少,景观资源利用率比较小;节假日人流量比较大,景观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见(图1-4)
(图1-4)
1.2.5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A.项目的场地尺度宽、B.可塑造空间容量大、C.特色形态的构筑物、D.价值性强的建筑群、E.乔木植被郁郁葱葱 、F.丰富的滨水沿岸线、G.浓厚的后工业景观。见(图1-5)
(二)
大片建筑群屋顶凌乱、建筑紧密安全走道为零、大量乔木植被带分布不均匀、主要道路显小肠羊道、一些车间的辅助用房显的零碎多余、滨水带基地利用偏低、有些间距太小不具有保留价值、厂房排布略显拥挤杂乱、道路交汇点不开阔、直角转弯较多、废置公共空间使用率低、沿河岸距离窄。
(图1-5)
时代 复兴白蕉糖厂工业遗产保护性改造设计(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