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作者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的上半期。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期,濒于总崩溃前夕,表面上的繁荣和稳定,已掩藏不住内里的黑暗和腐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也就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 在“病态”的迂陋穷酸腐儒身上,表现出科举制度“愚人心智、迷人心性、培养庸才”的罪恶。在作品中,最先登场的便是迂陋穷酸腐儒。他们都是受功名富贵毒害而不自觉的科举迷,他们的愚昧、痴迷造成了他们自己的悲剧。作者讽刺的矛头不是指向他们自身的缺陷,而是指向那种对他们进行精神虐杀的科举制度。周进、范进执迷科场数十年,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阶梯艰难攀登,但周进六十多岁了还没爬上秀才,范进五十四岁了也还是个老童生,他们那副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样子,完全是被科举等级制度压垮了身体和心灵的悲剧形象。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的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偶过贡院进去见到号板时,数十年郁积胸中的悲苦辛酸怎能不使他一头撞去?范进一生最熟悉的是贫穷,最害怕的是丈人的臭骂,而心路历程经历最多的就是失望,虽然他惯性似地还要去挣扎于科场,而其实他早已丧失人的信念,不敢有非份之想了,他那微弱的神经怎能经受得起中举的喜讯骤然降临?这“二进”的一哭一笑,典型地描摹了科举迷的畸变心灵。马二先生身长八尺,形容甚伟,但躯壳里仍是一个卑微的灵魂。他是一个迂儒的典型。自己并没有走通科举的路,却迂执地坚持“举业至上”的人生哲学,他把生命全部虚掷在八股时文的选批上面,八股时文毒化了他的灵魂,他作为一个知名的八股选家又去毒害成千上万的年轻书生。科举时文不但愚人心智,败坏人的社会识力,而且泯灭人的自然美感,这在马二先生身上表现十分突出。他游西湖,不知赏风光,不敢看女人,一双破靴在人窝子里乱撞,除了路过书店去关心自己八股选本的发售行情之外,就只对沿途的各种小吃馋涎吞咽了。“西湖之幽秀,风俗之繁华,与马二先生之迂陋穷酸互相映发”(天目山樵评语),展现出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腐味熏天的灵魂。做了三十年老秀才的王玉辉中理学流毒已深入骨髓,他立志“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劝醒愚民”,终日手不停笔,连做馆的功夫都没有。女儿受了他的言传身教,丈夫死了就要以身相殉,王玉辉竟表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女儿得到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 下一篇:浅谈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析 《儒林外史》 讽刺 艺术 | 2012-12-25 09:36:1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