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讯作品中的“站”字 “五四”时期,鲁迅是最早以白话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写下的近30篇小说,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鲁迅的小说集中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出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中国百姓的生活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小说随后结成为《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鲁迅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比文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艺术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不仅描写了农民和其他被压迫人民所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所受的精神奴役和痛苦。他的《呐喊》、《彷徨》中塑造了现代文学中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等,其中阿Q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之一。鲁迅小说总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与人关系和一系列具体事件的描绘,通过真实精确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进程,使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典型性,运用白描的手法,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描写中写人状物,叙述事件,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本文以其作品中对人物“站”的细节描写,来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生百态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一、“站”出尴尬 《祝福》中,在“我”回鲁镇见到各方面变化得最厉害的祥林嫂时写道: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可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祥林嫂仅仅问了一句“正要问你一件事”。于是,“我”只得“诧异地站着”。 如果说,前一个“站”表现出“我”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应付的镇静和从容,那么,后一个“站”则流露出“我”始料不及的慌乱和尴尬。面对着正处于穷途末路的祥林嫂的急切提问,“我”一边含糊其辞地回答“说不清”,一边乘机匆匆逃离。由此,祥林嫂的尴尬提问,“我”的尴尬举动,都高度浓缩在一个“站”字里面,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的空间。 二、“站”出无助 同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婆强行再嫁到深山冷岙(ao)后,出乎意料地过了几年平稳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她再次失去丈夫,甚至连相依为命的儿子都被狼叼了去。出于无奈,祥林嫂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起初,鲁镇的人们似乎还能对“阿毛的故事”感到一丝兴趣,听到半途,男人们“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后来,全镇的人们全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一听到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就会立即打断她的话,径直走开。于是祥林嫂——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 祥林嫂反复念叨“阿毛的故事”且遭人嫌的辛酸境遇告诉我们,封建礼教无缝不钻,它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被统治、被压迫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深受其毒,深受其害。 谈谈鲁迅作品中的“站”字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谈校本研训的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谈如何在玩沙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谈谈 鲁迅 作品 | 2013-02-22 19:10: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