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废都》 关键词:写作基调 / 写作结构 / 人性刻画 《废都》——具有“当代《红楼梦》”和“古代《金瓶梅》”之称,也有人称之为“七分《金瓶梅》,三分《红楼梦》”,还有“中国版《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之称,并且它在法国获得①费米娜文学奖。一部小说,冠以如此多的美誉,其文学价值窥见一斑。但这部颇具成就的著作,却遭来诸多争议,褒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吹捧者不乏其人,诋毁者也甚,毁誉参半。如此一部小说,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阅淫者谓之淫,阅文者谓之文。因此,正确审视和解读《废都》的文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和必然。 《小说评论》执行主编李星说:“这是一部与时代同步的艺术精品,其艺术水准在《浮躁》之上,是能传世的”。雷达(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也认为:“《废都》一是好看,有情趣,引人入胜,把当今的人情世态写活了;二是此书抓住了当今一部分人的典型社会情绪和心态,表达了一种深层次的惶惑、不安、浮躁和迷茫;三是,毋庸讳言,它的大胆、直率的性描写,招来了不少人的好奇。”正基于此,我将对《废都》作简要解读。 一、写作基调 毫无质疑,《废都》的基调是低沉的,或者说是灰色的。当然,这与作者贾平凹的心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作者经历了婚变,感情上受到严重创伤,又一直沉浮于沸沸扬扬的流言之中,淡薄功名利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废都》就是作者的心灵历程,是他城市生活的缩影,他的喜怒哀乐全都包容在作品中,正如作者在开篇时所写:“情节全然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唯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作者在后记也写道:“目的是让我记住这本书带给我的无法向人说清的苦难,记住在生命的苦难中又唯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的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作者的写作基调。 整部作品散发着一股阴郁之气,缺少生活的曙光和诗意的光辉。而且,作者仿佛很满足他笔下主人公的堕落,恣意欣赏颓废里的快意和痛苦。如:钟唯贤、龚靖元的死,打官司受辱、洪江的背叛,庄之蝶最后“双目翻白,嘴歪在一边了。”从以上情节,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恣意把玩故事中人物的堕落和痛苦,失意时的苦闷和消沉,在找不到爱情时,寻求性的平衡,于堕落之中寻求一种快感,在快感中找到一份平衡与发泄。②贾平凹说:“这本书的写作,实在是上帝给我太大的安慰和太大的惩罚,明明是一朵光亮美艳的火焰,给了我这只黑暗中的飞蛾兴奋和追求,但诱我近去了却把我烧毁。” 文章一开始就以灰色笔调描绘了四个白太阳,开篇不久又以郁闷、阴沉的语调详细地描绘了“埙”,至此,作者为整个小说搭建了一个“废都”平台。作品开篇就隐射出作者对阳光,对生活,对文学道路,始终都是矛盾和灰色的,想在希望中寻找“究竟”,看到的却是“希望中的芒刺”,结果却在“阳光”中失却了自我。如此基调的小说,折射出文化名人思维迷茫、烦躁,内心“大雾弥漫,浓烟四起”,同时也暗示出结局的悲与废。在这个表面辉煌的平台背面,充斥着腐败、堕落、荒废和摇摇欲坠。 置身于《废都》,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本身就是一座废都,一座欲垮将塌的废都。深层次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身心境的“废”映射出文人的“悲”和社会习俗的“哀”——不管是圣洁的文学殿堂,还是装潢着门面的社会大厦,统统都置身于废都之中,换言之,其背景色调全部都是颓废。 《废都》“废”过之后,该如何重建?作者没有构建起出一个“新”的都市,也无法设计出未来的社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作者对社会虚伪面和阴暗面的深刻揭露。 二、写作结构 解读《废都》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 下一篇:教育、潮流、主流、未来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解读 《废都》 | 2013-02-22 21:49:3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