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过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称为南宗画派的开山之祖。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的艺术家,在他把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于艺术创作的时候,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也就是说,在王维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时时领略绘画的美。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本文试图探讨一下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是以怎样的绘画手法体现出来的。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或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再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使人惊叹,使人神往。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两三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大抵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观察,挖掘和剪裁,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扩,或烟雨濛濛之美。 诗亦然。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美的境界。 “美”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哲学家们探讨不尽的话题。然而从中国山水画或西洋风景画的表现方法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粗略的概括: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当然,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 ,不是孤立的。不能设想一幅构图杂乱无章的画会又什么意境之美;也不能设想一幅色调不和谐的画面会又什么形象美。但诗毕竟不是画,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视之。为论述方便,本文还是打算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王维的山水景物诗。 一、构图美 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简练的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笔。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连山到海隅”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极远以致无法见其端际;“阴晴众壑殊”又把人们视野展到极宽以致难以穷其变化的境界。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两句,又使画面的构图留有足够宽广的天际,一则不使人感动充塞,二则烘染云气的变化又会反衬山势的开扩。可谓“展或大或小之图,写百里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在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诗的结尾“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形同山水画中随意点缀的一两个小小的人物形象,虽写了人,但使我们感到在这广阔的山区实在是难以见到人。这种随处点染的构图效果,更突出地反映了这首诗完全用的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充分体现了绘画的构图美。 再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此诗题目重点是一个“望”字。于是作者从“新晴原野旷”开始,先望到“郭门临渡头”,再望到“村树连溪口”,再远处是“白水明田外”,更远处是“碧峰出山后”。读这首诗,不由使人感到如同电影中 由近及远的镜头处理一样,诗人把景物一层层地铺展开去,同时也就把大自然的美,一层层地揭示在人们眼前。整个构图的手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层次来完成的。这种构图手法是为了表现开头提出的“原野旷”的主题。 层次是绘画构图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王维许多诗中都可以看到诗人从层次的角度观察自然、处理自然景物的意图。除了平远的层次之外,对于高下的层次,也有很细致的描写,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逶迤南山水,明灭青林端。”“水围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等,都是用绘画的眼光,着力于层次的描绘的。 试论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 | 下一篇:试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王维 山水 景物 绘画 | 2013-02-26 13:26:2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