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船意识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提到沈从文人们就会联想到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为湘西世界那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感叹不已。但却常常忽略了作者在构筑湘西世界时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在作品里沈从文总是不厌其烦地述说:“我所写的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的性格……” [1],再联想到他文章中常见到的对“船” 的描述,我们可以理所当然的相信沈从文是依赖那漂泊在山水之间的“船”来完成对湘西世界的思考的。本文就将从船的角度挖掘沈从文在湘西世界背后蕴藏的丰富的情感。 沈从文是一位苗族后裔,其故乡位于湘南西北部,大体属于沅水和澧水流域。在一九一0年以前,还没有湘西这个名称,中华民国成立后才设立湘西镇守使,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县正是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的驻地。地理上的湘西多山,多湍急河流,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山险水急给交通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船便自然成了湘西人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沈从文在湘西长大,形形色色的船只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沈从文曾在作品中反复强调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2]我们不否认是水给作家创作的灵感,但是如果水上没有船的存在,人物也将失去展示生命的舞台,人们也将失去一个认识湘西世界的窗口。既然船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它便无形中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主角。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总会看到船的影子,看到作者通过船向我们述说着湘西的过去与未来。 一 纵观沈从文的一生,他借助水上的船只漂泊于湘西与都市之间。这来往的船只一方面让他感受到了湘西与都市的差异,掀起了他内心情感的波澜;另一方面也成为他精神求索的代偿物,实现他精神的依托与慰藉。沈从文的感情是流动而不凝固的,“五四”运动的波澜让他那可颗早已不安分的心更加骚动不安。远去的船只于是承载着他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开始了新的追求。当这条船只来到他理想的彼岸北京时,他终于深切地体验到了异于湘西农耕文明的现代都市文明之气。这种气息拓展了他的思维空间,改变了他的知识结构,使他最终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但这些都无法改变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外来者心态。在沈从文的许多自述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总是以“乡下人”自居。在都市所遭受的挫折与创伤,对都市道德堕落与腐化的认识以及对都市意识形态的排斥,使他始终无法完全融入到都市中去。在遭受了巨大的生存压抑后,他把情感借助于船只驶向了遥远的故乡,在那里寻找乡村的温柔。于是,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船这一意象就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一种羁旅的怅惘,返乡的渴望,一种对故乡的依恋与热爱,一种漂泊精神的依托与安慰。 我们可以看到,在《柏子》、《船上岸上》、《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老伴》等作品中弥漫着船的影子。在《船上岸上》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心声: “一切光景过分的幽美,会使人反而从这光景中忧愁,我如此远也如此。我们不能不去听那类乎魔笛的歌,我们也不能不有点儿念到渐渐远去的乡下所有各样亲爱熟悉的东西。这样的歌,就是载着我们年轻人离开家乡向另一个世界找寻知识希望的送别歌!歌声渐渐不同,也象我们船下行一样,是告诉我离家乡越远。” 在这里沈从文的情感已与船化为一体,借着那远来的歌声,远去的船只,熟悉的光景营造着一种淡淡的却难以散去的忧郁情绪,从而得到了精神的依托与安慰。如在《柏子》中,沈从文用那条摇摇晃晃的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存强力”的年轻水手形象,柏子是湘西文化孕育的自然之子。他的生命元气来自那块作为母体的湘西世界,而那船只则是柏子展示生命的舞台。生存的需要使他的生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一开头就写水手们爬上高高的桅杆,放肆地在 从船意识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从儿童消费看人格培养 | 下一篇: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的转变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从船 意识 沈从文 湘西 世界 | 2013-02-27 10:52:0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