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一、引言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教学方法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与行为品质的总和。分析教学方法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教学风格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罗宾逊(Robinson,1986)将教学风格区分为内容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类。[3]蒂尔伯格和希牡利(Van Tilburg & Heimlich,1994)定义了两个主要的维度来描述个人的教学风格:敏感性(sensitivity)和包容性(inclusion)。[4]敏感性表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关心学生的满意度的程度。包容性维度定义为将所有学生融入各种学习过程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在分析教学方法结构的基础上,研究者考察了可能对教学方法构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埃文斯(Evans,2004)研究用综合—分析维度测量教师的教学风格,发现年龄与性别对教学风格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大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综合性风格,而年龄小的教师表现出分析性风格。男教师表现为综合性风格,而女教师往往是分析性风格。同时,他发现教师教学课程类型与教学风格无显著关系,不同课程的教师表现出各种教学风格水平。 安得尔斯(Endres,1992)等人的研究分析了杂志写作课的男女教师的方法差异,结果显示,男女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类似的,并无显著差异。还有研究指出,女教师倾向于结构化的教学方法,而男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话题和有挑战性的想法。雷克(Lacey,1998)研究指出,在教学方法的敏感性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包容性维度上,男教师显著地低于女教师。 国内关于教学方法的量化研究十分有限,缺乏教学方法的测量工具,以及对教学方法内在结构的深入研究,仅局限于基于观察的教学特点描述与总结。本文在开发出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龄、性别、教育阶段等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二、方法
|
| |
上一篇:精心设计“任务”,构建信息技术.. | 下一篇:架起语文互动课堂的彩虹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教师 教学方法 小学生 学习 习惯 形成 影响 | 2013-04-03 09:25:0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