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故政府应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结合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等部门,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在交易主体进行生产、交易过程中的法律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支付安全、信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政策。
2.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故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法规政策也存在很大差异,政府部门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各国之间法律体系的平衡点,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避免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而出现的漏网之鱼,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共同构建一个干净、安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3.落实监管惩治
政府要对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各参与者加强监管,针对违法乱纪行为依法处置,绝不姑息,起到警示不法分子,净化跨境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加强人们对跨境电子商务信任度的作用。
三、完善跨境支付体系
在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背景下,跨境支付系统的不完善,高支付风险对我国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阻碍越发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政府、第三方支付系统方面共同治理。
1.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支付主体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不法分子乱纪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跨境支付体系。首先,中央银行、国家税务局、国家外管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法律制度,使企业、客户、第三方企业在进行交易往来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要求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的个人或组织,在支付前进行实名认证,并核对其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并保留有效身份证明,防止出现虚假交易和欺诈行为;再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力度,促使其不断采取措施保证交易资金安全性,禁止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款项作为他用或进行冻结。最后,政府各部门之间要联合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及时追踪到第三方交易平台不符合规范的交易数据,违规行为一经证实,对情节严重、影响广泛的平台直接取消其从业资格。
2.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风险基金
由于跨境网络支付体系不完善,企业和消费者面临着欺诈、收汇时间长、资金冻结等风险,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建立风险基金,当出现突发事件或系统风险而导致支付故障时,可以用这笔基金来应急支付,从而起到保障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的作用。
四、健全信用监控机制
由于导致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涉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企业和政府法律制度、监管体系等,因此要解决信用风险,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协调进行。
1.政府部门加强信用监管
首先,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引导各外贸企业规范有序发展;其次,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外贸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严厉打击侵害其他品牌知识产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发布虚假信息的非法经营活动;最后,海关部门要加强对出口产品的检查,对于质量不合格或存在欺诈行为的产品不予过关。
2.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入驻门槛
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出现的产品不合格大多是由于平台准入门槛低,进入平台企业良莠不齐导致的,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准入门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要对进入平台的各外贸企业进行严格把关,不断规范各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定期对外贸企业产品进行抽查测评,对于产品不合格率高的企业进行经济罚款,情节严重者取消其经营权,从而达到提高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在海外消费者的信用形象。
3.建立第三方身份认证体系系统
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现状,建立第三方身份认证系统,解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负面影响,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企业树立长远发展意识
部分外贸企业将假冒伪劣产品流向海外多是为了追求眼前短期利益,而没有考虑到该行为破坏企业在海外消费者严重的形象后导致的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要诚实守信,严格把控出口产品的质量,坚决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积极配合正负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对行业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针对客户对外贸企业产生的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客户、企业信用信息档案的方法,对客户、企业的动态信用信息进行跟进、评估,减少与信用较差的客户、企业的交易数量,或者拒绝与该类客户、企业进行交易。
五、注重产品差异化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外贸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更多外贸企业加入到该平台中来,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行业竞争者。也企业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战略形成竞争优势。首先,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细分目标市场,了解消费者消费倾向,生产符合消费者偏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次,外贸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广告宣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塑造品牌、提升服务水平等方式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弹性,把握在电商交易中的主动性,增强定价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关于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学习心得(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