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世界各国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家庭暴力问题,对于家庭暴力的防治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极其重视的问题,世界上有近五十个国家针对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防范与惩处。201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份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在防范和惩治家庭暴力问题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进步,然而这部法律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因此,本文通过对家庭暴力的概念、种类、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简要的概述,进一步揭示家庭暴力的涵义,在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问题的防治,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防止、立法
【正文】: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种类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在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中首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家庭暴力就是在家庭成员之间,通过采取殴打、虐待、捆绑、对人身自由进行控制和频繁的辱骂、威吓等手段对身体、精神进行的侵犯伤害行为。同时包括存在家庭寄养关系的成员之间的暴力行径,都应被看作家庭暴力。当家庭暴力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与频率上的经常性时,家庭暴力则构成了虐待。[1](注1)而家庭成员的范围应当进一步明确,从而有利于适用与法律。现阶段,我国对于儿童遭受虐待的罪名还没有确立,所以只能通过相关的司法解释进行规定。另外和《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一)相比,《反家庭暴力法》并不再要求对身体、精神方面的暴力要导致了伤害后果,只需要发生侵犯伤害就可以了,则和社会现实情况更加的契合,对家庭暴力的认定降低了难度。
(二)家庭暴力的种类
关于家庭暴力的种类,现阶段常见的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身体暴力。这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也是最典型的。主要是施暴一方对受害的一方进行了殴打、捆绑等侵犯,此种类型一般都会造成受害一方的身体受伤,所以比较容易认定。
二是精神暴力。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现阶段具体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对精神暴力达到那种程度才能被认定为家庭暴力形成统一的认识,认定比较困难。
三是性暴力。是更加特殊的一种类型,一般是指夫妻之间、养父或继父与养女或继女之间实行的性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原因
(一)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其是在法律、道德、亲情的框架下形成的。而发生在家庭内的暴力事件,不仅侵犯了法律的严肃性,还对维系家庭的纽带——亲情、爱情、道德进行着践踏,其危害性更强于普通的暴力犯罪。
1.对个体的不良影响
(1)严重侵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在各类家庭暴力事件中,受害妇女轻则鼻青脸肿,重则面容被毁或肢体致残。而且有些受害妇女因为长期生活在紧张、恐惧的环境中,心情焦虑抑郁而致精神分裂,有的甚至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2)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很多子女还处于成长阶段,长期目睹父亲对母亲的暴力场面,经常深陷战火四起的紧张气氛中,会给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发展带来偏差甚至疾病,或性格极为懦弱内向,古怪偏激,或崇尚暴力而有“暴力倾向”。经常面对暴力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滥用药物、抑郁和其他方面的儿童问题比例更高。[2]在西方的家庭暴力研究中,有一个公认的结论,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暴力的人,比没有遭受过暴力或很少遭受暴力的人,在将来更容易实施家庭暴力。更为严重的是,家庭暴力还极有可能造成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最终使孩子成为“问题少年”,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不良影响
我国大约30%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家庭暴力,个别地区的家暴现象竟超过了50%,另外和80年代相比,我国的家庭暴力事件增长了将近30%,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可见我国家报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对家庭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3](注2)一个家庭如果总是存在家庭暴力,那么必然会造成夫妻感情不和,在一方的忍耐达到极限时,就会出现离婚、离家,或者使用暴力对抗暴力,最终造成家庭的不复存在。
3.对社会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