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德的含义
一提起道德,人们毫无疑问的会将它与善良、美丽、正义、光荣等联系起来,和法律一样,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风俗,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行。所以将道德理解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根源于风俗和习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主要靠风俗习惯调整的,从食物分配到婚姻缔结,都体现了风俗习惯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关系愈变得复杂,单纯的靠风俗和习惯已不可能完全调整,因此道德便产生了,所以道德的产生并不是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更不是来源于宗教神学,而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哲学上将道德划入上层建筑,是维护本阶级经济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习惯风俗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不可能,社会需要更有力,更广泛的标准和规范去调整,法律便应运产生。法律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调整方式,调整范围上也有着局限性,道德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与道德彼此都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4.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二、法律与道德的特征、作用
1.法律的特征、作用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征。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一般是人,是反复试用多次的,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和事用一次的。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社会发生的影响。国家制定法律就是为了利用法律对社会发生影响。社会是由人们组成的,对社会发生影响就是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法律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或角度进行分析,即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地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这两方面作用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但不是并列的。法律的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达到法律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2.道德的特征、作用
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与其内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单从其内容上讲,道德具有价值性。西方法学中,自然法学派以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探寻法律时,便更多的将其与道德联系起来,可见道德对法律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道德与习惯的重要区别,看二者是否有价值评价作用。道德除有价值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比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表达的北美资产阶级对英国统治的道德批判,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评等,都深刻地体现了不同阶级道德对立。第二,道德具有物质制约性,前面提到道德的产生和物质基础是分不开的,它是由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的,物质基础的变更与发展,道德的性质与内容也相应发展和变更。第三,道德具有共同性,主要体现其内容上,因为道德所具有的正义,善良,美丽等内容符合人们的价值观,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比如,尊重人的尊严与平等、保护环境、互相尊重,拾金不昧、互相帮助等。随着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道德的共同性也会更加的集中。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能够促进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任何道德,都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第二、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重视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的作用于社会。第三、道德能够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第四、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三、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法律的肯定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