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和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成就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为世人所公认,但其发展确似潮水一般,跌宕起伏,不少成功者背后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停业和倒闭。而几乎对所有的失败案例的研究都发现:中小企业行为短期化比较严重,战略管理的层次很低,甚至严重缺乏或基本忽视。一提到战略,人们通常觉得好像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事。大部分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受对市场经济认识的缺陷,盯着眼前看似关乎生存的利益,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大部分饥不择食,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受环境或市场短期变化影响,政策认识过于片面,从而认为制定战略没有意义,甚至丧失市场机遇,对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展方向认识狭隘。(注3)
(三)中小企业管理落后,对人才的利用层次偏低
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受开放程度和管理层文化和视野的影响,对外交流也很匮乏,其组织结构相对还比较落后,大多数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往往还会出现责权不明、多头指挥的现象。进入21世纪,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必须认识,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处理将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有效的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外企业甚至国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面临供需失衡,产能过剩,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批被淘汰者。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另外,中小企业很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是实实在在的私有经济体,企业决策权就大多集中于部分家族成员。这虽然有有利的一面,但他们的精力、知识毕竟有限,一些家族成员受其教育水平、管理能力的限制,往往无力管理企业,发生决策失误。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无法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国家间的竞争还是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科技越进步,人才在企业发展的壮大中发挥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科技和管理型的人才。但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人才的使用和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认识不够,留人栓人的措施缺乏,人员流失严重等。大部分中小企业只管使用,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过于崇拜“利益”至上,不想更不愿在员工培训上下功夫,认为对员工培训投入人力物力不划算,投入见效周期长,拍屁股走人就更不值得。所以这些企业便实施“有用急着招,没用盼着走、用完就换、只用不养”等功利措施。结果是关键岗位人才匮乏,基础岗位效率低下,老员工“上不去”,新员工又大多不适应、力不从心辞退或被“炒”等,员工群体思想不稳,对企业缺乏感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对于员工来说,雇主对人才的重视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和进步的空间,才能更好的发挥,也才能会成为一只高素质的团队,为企业在发展和竞争中提供力量保证。其次是企业决策者自身素质和眼光,有很多企业初期的发展离不开领导者得胆量和发展机遇,但创业难,守业更难,随着企业的成长、成熟,管理层就必须认真思考和谋划企业长久发展的规划和前途,实行所谓的企业战略目标管理。
(四) 中小企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相对薄弱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无论是产品还是依靠的技术多属舶来品,模仿的多创新较少、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很低,很多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很难保持竞争力,随着产业调整,市场全面开放,人口红利越来越少,劳动成本显著提高,尤其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落后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让很多处于逆境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而言,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谋求产品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很难继续生存和发展。目前,广大中小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少,技术引进速度慢、开发率低、技术人员匮乏,生产设备落后,很难满足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要求,致使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企业经常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年左右,经济萎靡条件下破产企业数量更加惊人。
(五)中小企业品牌意识模糊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个人独资等形式的企业已达1100多万家,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更有3600万家,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的40%,为全社会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体制也渐趋成熟,在拥有众多商机的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展露头角的中小微企业都将面临着更多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威胁。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和应对挑战的利器,建立品牌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共同选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全球很少能叫出响当当的品牌,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即使在国内,我国中小企业的知名品牌是屈指可数。据调查,产品市场覆盖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小企业占26.72%,覆盖全国的占39.65%,能覆盖本省的占17.97%,市场限于本地的占15.66%。而其中只有22.32%的中小企业认为其品牌是全国知名品牌,仍有28.84%认为没有品牌。
我国加工制造业一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尤其是代工企业OEM一度快速发展,但随着代工产业微利时代的来临,特别是08年前后,占中小企业产能大部的OEM企业生存困难,表现出对上游品牌企业的过度依赖,抗市场冲击能力弱的弊端暴露出来,继续贴牌还是独立创牌已经成为关乎很多OEM企业长远发展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