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银行并购的异同点:
1.中美银行并购的不同点:
(1)政府主导地位、目的不同
花旗银行的并购行为属于自觉自动行为,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机制相对比较完善,因此国际银行业并购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大鱼吃小鱼”的生存法则,让各家银行有更强的生存压力和紧迫感,一有机会,许多银行则会通过并购达到迅速扩张的目的,以追求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并购的形式则以市场自发的并购行为为主,而政府主要监管并购有无违反法律和侵犯公众利益。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的银行并购历史相对较短,并购的主要动机是化解金融危机、维持金融稳定,并且并购行为通常带有浓郁的政府干预色彩。包括汇丰银行在内,银行的并购行为并非出自银行的自觉自动行为,这种政府推动下的并购行为大多违逆并购方的真实意图,并购意图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政治上的考量,银行同意并购是出于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服从,出于政府化解金融风险的意图,银行业在并购指令面前没有选择余地,甚是被动。
(2)相关法律完善程度不同
银行业并购只有在健全而规范的制度框架内运行,才会保障并购双方银行及其厉害关系人的利益不受损害,我国银行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落后于实际的需要,银行并购方面可参照的法律法规有限,这使得我国的银行并购难以走上法制化、透明化的轨道,更难于国际上的银行并购活动接轨,银行并购活动就必然受着抑制而发展滞后。而外国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且系统。
(3)经营模式单一
国外银行的经营模式属于混合经营的金融机构,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仍停留在初期的、原始的、简单的横向并购上,由此不能有效发挥并购的优势互补和规模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
2.中美银行并购的相同点:
(1)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选择的并购
汇丰银行与花旗银行的并购动因之一都是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并购这种低成本的扩张手段来扩大银行的规模,占领市场。银行业市依赖于公众信心而生存的,规模对于竞争力的大小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银行的规模越大,可能筹措的货币资金就越多,贷放货币资金的对象选择就越广泛,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因此,并购行为可以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提升银行的盈利空间。
(2)并购后的交易成本都有所降低
银行并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带来规模的增大,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规模增大必然会带来成本下降从而产生规模经济,通过并购行为实现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可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目标。银行跨国并购也不例外,通过规模增大和业务扩展,在一定范围内,必然会产生规模经济。一般而言,银行并购需要支付一定的并购溢价才能获得并购对象管理层和原有股东的支持,花旗银行与汇丰银行的并购行为都带来组织结构的变化,银行内部之间协调管理费用降低的越多,企业并购规模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并购行为大大的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六、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由政府行政命令主导型并购向市场主导型并购方向转变
通过对西方银行并购历程的了解,我们发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银行并购是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政府主要监管并购有无违反法律和侵犯公众利益,而我国的银行业并购却出自于政府化解金融风险的意图,银行业在并购指令面前没有选择余地,既我国每次银行并购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并购,并非是微观主体本身自下而上的市场型并购,是政府出于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的需要,设计和制定并购方案,并参与实施并购的全过程。所以建议政府在并购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避免追求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的行为,适度转变政府在并购中的职能,降低政府干预的负面影响。政府在银行并购中的定位应主要集中在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为银行并购创造规范"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并购的过程中对有关内容进行审查,对相关秩序进行规范,并不直接撮合主导并购要制定并购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允许经营效益差的银行达到一定条件,淘汰出市场,这样有利于促进整体商业银行业的效率这将间接影响银行的并购,使得并购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并购形式应多元化,朝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方向发展
我国银行业并购基本上停留在初期的、原始的、简单的横向并购上,不能有效发挥并购的优势互补和规模经济效益。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早在19世纪就已从横向并购向纵向和混合并购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更是普遍采用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实行金融多元化和交叉融合,而我国由于存在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银行并购方式的转变。
(三)健全我国银行并购的相关法律体系
商业银行的并购迫切需要一部有针对性的《商业银行并购法》,以此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利于并购正常的开展,防止由于并购而产生的市场垄断,也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金融状况发展不一,出于谨慎性和稳定性的考虑,加之法律法规的修订也有其严肃性,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现实情况下,需要一些过渡性的措施。
(四)并购领域可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并购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规模较小,远远小于国际上银行跨国并购的平均规模。另外,海外经营整体实力还很薄弱。我国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队伍尚未形成,业务规模与业务范围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相比差距甚远。跨国并购时,一定要学习西方银行并购理念的优势,来完善自我。
(五)加强银行并购的监管
银行并购监管既要体现金融监管的审慎原则,又要遵守一般性的竞争政策(反垄断政策)。因此,银行并购监管并不能由金融监管当局“理所当然”地垄断把持。银行并购监管的动因在于银行市场准入后,在其持续性经常过程中,要面临各种风险,银行监管当局针对这些风险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审慎性的监管,银行并购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除了要根据金融产品并购的特点调整监督策略外,还应抓紧制定相关办法,加强其监督,如建立金融并购的先期预报及可行性制度,强化对银行并购的管制,保证监督的充分性,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有效运行。
七、小结
伴随着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但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某家银行一旦爆发危机,很可能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挤兑风潮,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化解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业开展并购活动的历史不长,但与国际比较,并购动机特色鲜明:即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改善,随着中国对外资进入金融业限制的放宽,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会占据主要位置。
参考文献:
[1]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姜建清.商业银行并购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4]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 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5]刘永明,李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詹骏萍,王志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No.607(10):140-141
[7]张娟.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0, No.356(04):173-175
[8]黄涛.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模式:理论前提与判断标准[J].银行家.2009,No.98(12):94-97
[9]蒋竞静.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现状及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09, No.157(11):128-129
[10]李娜《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问题》,化工技术经济,2003年12期
[11]邓盛国.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现状、风险与对策[J]. 知识经济. 2010, No.166(04): 46.
[12]张金鑫,宋希亮. 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No.173(01): 142-144.
浅析商业银行并购行为分析——中外银行并购案例比较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