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
一般情况下,E-Learning的实施策略只关注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在技术的应用中,人的因素往往是最重要的。技术总会被不断更新或取代,而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态度却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整个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学习方式都需要进行重大变革的时候。因此,一个系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使用者。然而,很多人无视效益而一味拒绝这种变革。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在弄清楚如何成功实施E-Learning之前,必须先搞清楚导致E-Learning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组织层面上的障碍。人们都在提倡和使用E-Learning,企业能做到吗?事实上,企业中的许多文化层面的问题会影响到E-Learning的应用,其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是:
“计算机只能用于工作”的看法
“如果没有损坏,就不要拿去修理”的培训理念
不愿意投资在新技术上,尤其是在与培训相关的活动中
对培训“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E-Learning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费投入必不可少,但它可以产生高达400%的投资效益,并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牢记的是,一个系统的成功应用主要依靠它的使用者。将人文因素整合到E-Learning策略中去,是企业实施变革时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步。当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功时,他们所属的企业也就实现了其商业目的。
(二)经济制约
因为企业很难确定一次短期培训能带来多大的影响,也不知道如何改进生产精度和产品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的收入。为提高生产力,企业往往花上百万美元来安装ERP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但是,一旦需要在新的技术培训上进行投资,人们往往采取拒绝的态度。培训一直就被认为是一种花费而不是一种投资。企业管理者心里很清楚他们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又不愿意为此分配资源。所以,他们对培训又爱又恨,矛盾至极。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资金。决策者无法确认培训能带来的投资效益,所以你必须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经费规划案例来证明投资效益。进一步说明你的E-Learning培训方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同时量化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如果确有投资回报,人们会动心的。
建立投资效益分析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学习终端电脑设备、网络环境
教学服务器(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而有所不同)
教学内容(包括^论文、音频、视频、FLASH更多种方式)
培训管理系统(LMS)
系统维护
(三)知识积累
“中国E-Learning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优秀的E-Learning课件资源,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 在传统培训体制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E-Learning的优点甚至可能成为缺点。比如说E-Learning节省培训成本,那是建立在E-Learning的培训效果和传统培训一样的前提之下。如果企业员工对E-Learning接受度很低的话,那么E-Learning不但没有节省培训成本,反而是白白浪费了培训经费。另外,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措施,过分信任员工自我培训的自觉性,或者学习内容安排不足、不合理甚至是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e-learnin,这些都会造成E-Learning的失败。[ 袁林. E-Learning:学习的革命.培训,?.?]
(四)人员因素
还有就是学习者障碍:
学习者的障碍比组织层面上的障碍更难排除,因为人们总是固执于自己的想法。人们对于培训和技术的态度差异很大,从狂热到恐惧、讨厌、嫌恶等什么都有。下面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学习者障碍:
拒绝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偏爱通过社会交往来学习
担心他人侵犯个人隐私
希望直接和专家接触、交流
不适应学习新方法和新工具
下表给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解决方案。
企业实施E-Learning的发展前景
(一)E-Learning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真正的E-Learning应该是一套完整的专家知识管理系统,它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每个学习者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得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然后从学习库里面调出这些需求材料,以一定的方式监控学习者,并且最终考核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事实,E-Learning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机制,从课件的制作设定,管理分析制度的建立,都需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做大量的调研分析工作,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得到他应该或需要知道的知识。[ 袁林.E-Learning:学习的革命.培训,?.?]
在美国eLearn Magazine今年初召开的会议中,国际上知名的教育专家、学习技术专家、教育企业管理者,对E-Learning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最被专家们认同的几个趋势如下:
学习活动管理系统(LAMS)将继续产生作用,并成为在线学习的新宠,大力刺激在线学习中交流的产生,以及各种学习应用软件的融合。与此同时,是一场在学习管理系统(LMS)之外,借助小型工具展开的草根教育运动正在发生。
移动学习(M-learning)将获得大发展,获选2005年新牛津美语辞典“年度词语”的Podcasting,将得到引人注目的扩散和发展。随着功能增强podcasting的出现,传输模式将融合文字、书签、图片和视频片段。为日益增多的移动设备开发E-Learning功能将受到重视。其结果,电子学习者将不再需要紧紧地和他们的电脑及网络相连,他们可以在登山时学习,在海滩漫步时学习,或者在城市街道慢跑时学习。
E-Learning中的“e”,将会随着能把学习传送到任何时间地点的各种电子小玩意和小发明的出现,继续扩展。播客将被接受,并成为人们期待中,能将学习快而有效地传递到移动办公环境下的措施。视频仍将处于关注学习的实验阶段,但有望在2006年年底的时候,找到立足点。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正越来越被接受。2002 年斯密斯·J 与艾勒特·马西埃将 E-Learning的纯技术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结合,提出 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即是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习环境等元素的混合。通过这种方式,任何人都不必是所有领域的专家。这是对教师能力的增效,在更低的成本上,带来更多主题领域的高质量教育。”
随着应用的深入,E-Learning系统将和企业的各种信息系统应用整合在一起,与绩效管理、ERP、CRM等无缝集成,提供JIT(Just In Time, Just Enough)的培训服务,为企业员工的学习、交流、知识积累和共享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
当然,对于国内大部分企业来说,了解种种E-Learning技术最先进的应用虽是必要,但当务之急,仍是做好培训的基础体系工作。[ 袁林.E-Learning:学习的革命.培训,?.?] 其中混合式学习结合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教师课堂培训、同步网络学习(如视讯会议)、非同步的网络学习(如E-Learning、email)等不同传达知识的方式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混合式的学习是目前被大多数的学者专家推崇企业最有效的培训方式。虽然各种元素的组成和基础理论都已经存在,但混合式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从而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混合式学习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Powerplus.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与应用领域,
(二)E-Learning与企业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 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 “教育的改革”。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1、企业知识库(Corporate Knowledge Base)
2、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与职业生涯规划
在线学习同时也是实用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只有流通才能产生价值,通过在线学习,知识的采集、传播、知识积累和储存、知识查询、知识共享、知识互动、知识社群都可以轻松实现。
传统的培训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且学习中的思考很难保留下来,谈过说过,过几天几乎就全部丢失了或者仅仅存在于某个特定人员的大脑里,企业的知识没有积累,更不用说管理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知识传递速度慢,而且很难连续传承,这些都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把员工在学习中所思、所想,学习后所思、所改都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学习社区,每个人都可以和伙伴分享所思、所想、所改,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知识管理途径和平台。
图# 企业知识库管理平台[ 乔培伟. 企业大学:构建员工终生学习的中心.E-Learning世界,(三)E-Learning与企业大学
近日,管理咨询机构凯洛格发布了2009年度企业大学白皮书。白皮书通过对15个行业84家中国企业的106位受访者进行调研,研究表明中国近90%的企业大学是从原有的培训中心或培训部门演变而来的。在改旗易帜之后,中国企业大学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转变其原有的工作重心,从以前培训事务处理专家的角色转移到更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角色上来。
凯洛格董事合伙人王玥指出,与国际企业大学相比较,中国企业大学在角色担当上仍偏重于事务专家,而在其他角色的担当上与国际仍有一定的差异和差距。对于企业大学而言,事实上除了培训事务处理专家角色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三个角色等待着企业大学去承担:员工发展顾问、业务伙伴和变革推动者[ 于冬雪. 九成企业大学由培训部门转变而来.E-Learning世界, 与传统的培训中心不同,企业大学的价值在于主动为公司提供整体人才发展战略,通过对公司的文化改造,完成对战略和策略的构建,同时,为员工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作为培训执行的核心机构,企业大学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系统,提升培训的效率,使企业大学与企业的人才发展体系紧密结合。
企业大学是一个企业教育的实体,作为企业战略工具的一种,它的作用是为公司打造了一个高弹性及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同时借助不同的培训活动来启发、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及智慧,协助企业达成各个阶段不同的组织绩效。
企业大学的主要功能应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乔培伟. 企业大学:构建员工终生学习的中心.E-Learning世界, 建立内部培训专家、技术专家、业务专家与学习者互动的渠道。
积累专业知识,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有效转换,提升工作绩效。
将内部隐性知识(员工工作经验等)显性化,企业内部已有的显性知识结构化,从而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知识库。
增加员工学习弹性,培养员工主动学习的文化。
E化学习环境满足员工跨领域学习的需求,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成立不同的主题式学习社群,积极推广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建立企业内部学习与分享,不断更新的机制,从而把企业真正锻造成为学习型组织。
(四)E-Learning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
在企业培训中,E-Learning以硬件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技术和网上社区技术为支撑,将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等通过网络传送到员工面前。通过E-Learning,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或接受培训,并将之转化为个人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继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据IDC统计,自1998年E-Learning概念提出以来,美国E-Learning市场的年增长率几乎保持在80%以上。增长速度如此之快,除了跟企业培训本身被重视度日益提高有关,更重要的是E-Learning本身的特性: 它大幅度降低了培训费用,并且使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而互联网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普及和商业化是E-Learning升温最强悍的推动力。[ 袁林.E-Learning:学习的革命.培训,?.?]
过去的培训对公司战略没什么贡献,而且课程之间缺乏协调。新形式下的企业培训规划应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设计、开发并提供各种学习项目以支持企业的核心战略的发展,在设计课程时,出发点是强化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能力,推广企业的经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介绍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通过所设计的课程使员工学习并掌握学习、沟通和合作、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等能力。企业培训提供的应是持续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经营或生产的需求。
结论
E-Learning不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重要的是学习本身以及通过学习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E-Learning的真谛。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约翰•钱伯斯(John T. Chambers,思科系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E-Learning的终极目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已达成共识: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当今的各种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创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创新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未来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我们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作为最终目的,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使我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格式] 序号、作者或编著者、参考文章名、书名(或刊物名、网站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举例:
[1]张德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以书为例)
[2]刘治江.论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管理.企业经济, 2004.8.(以刊物为例)
1. Chinese
[1] (美)林塞尔•罗伯茨著、燕清译. 商务书信写作.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常玉田. 外贸函电写作.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戴炜栋、何兆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林旭涛. 浅析语用礼貌原则在对外经贸英语函电中的运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 34-35
2. English
[1] Andrea B. Geffner. How to Write Better Business Letters. 3rd Edition,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2000
[2] Crystal, 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Frailey, L. E. Handbook of Business Letters,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89
[4]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