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迪舟(1991)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迪舟认为,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导致经理人员仅关注短期的业绩表现。研究认为,总经理在任期最后一年里明显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马德方(1994)等关于负债契约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负债契约违约情况的公司,在违约发生前一年和当年,公司管理人员有盈余管理的行为。
迪安哥罗(1994)关于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或业绩下滑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迪安哥罗研究的是那些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控制、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和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动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林钟高(2002)则分析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理结构模式下盈余管理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治理结构,探讨了盈余管理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蔡宁(2003)研究发现,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与其他没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相比,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显著正相关。
许波(200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
可见,国内学者有的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类型和方法;有的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动机;有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无疑推动了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帮助。
第2章 盈余管理概述
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近二十年历史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日趋严重,会计界开始重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但从这几年发表的论著来看,对于盈余管理,学术界的称谓差别很大,理解也大相径庭。本章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比较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讨论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并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比较。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 Eam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Davisen等人在其著作《会计:商业语言》一书中,专辟一节讨论“会计戏法”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具体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
William R. Scott在其名著《财务会计理论》中对盈余管理概念作了详细阐述,他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可以选择会计政策(如从公认会计原则中)时,选取使管理者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本文所研究的是广义的盈余管理,在这里我们将盈余管理的概念归纳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手段(主要是会计手段)作用于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即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和董事会,而不是企业的会计人员。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会计数据(主要指需要对外公布的会计数据)。
3.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包括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合法合规的。
4.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5.盈余管理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信息不对称。
6.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获取私人利益。
结 论
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逐渐凸现,成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新课题。盈余管理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滥用,它的负面作用也越发突出,成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己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它也有两面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也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损害,因此,如何防范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过度盈余管理己成为当前国家监督的重点。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其盈余操纵行为的手段,并从制度上防范盈余操纵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盈余管理的研究意义,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以往的研究成果,然后介绍盈余管理的含义、特征、与利润操纵的区别及存在的原因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比较。第二部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简单说明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最终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如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盈余管理空间;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证券市场建设。
正确地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不但能使投资者更深刻地理解其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内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够丰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王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北方经贸,2004,12:27~ 30
[2] 袁琳.春兰国际化的启示[J].企业田地,2004,9:25~26
[11]韦倩青,黄溪航.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J].经营与管理,2004,10:22~25
[12] 李碧珍.对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4~10
[13] 黄文夫.民营在中国[M].北京:国城市出版社,2003.
[14] 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5] 袁训国.借鉴本土化战略开展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J].商场现代化,2005,11(44):80~81
[16] 徐辉.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发展的一种研究:进入模式的决策和战术[J].南开大学商业周刊,2003(1):26~30
[17]周新军,企业跨国投资的管理机制分析[J].南开大学商业周刊,2002(4):33~39
[18] 班楠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J].经济,2004,6:84~ 85
[19] 姚海明.试析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新动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5:89~ 93
[20] 董琳.浅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J].国际经贸,2003,4:6~ 10
[21] 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2] Huixu.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Entry Mode Decision and Tactics[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3(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