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深入,不同职业农民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以职业为基础,以不同职业农民的收入为主要依据,结合农民对不同职业的美誉度,农民的社会阶层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上层、中上层、中下层和下层四个大类。而对农民进行社会分层的依据有如下几点:
(1)收入. 按照常识,谈到一个群体的社会阶层,首先会想到其收入的高低。农民自己也将收入的高低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2)职业. 由于不同职业的人收入不同,可以预见其社会地位也不同
在一份“农民收入多元化与农民阶层分化的互动研究”课题中,由浙江省研究者在在江、浙、冀、赣、川五省进行农民收入多元化和阶层分化专题调查中显示,大致得出我国农民社会分层如下面四个大类所示:
(1)上层: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管理者
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阶层,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有丰厚的收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有经营才能,雇佣他人劳动。由于收入高,其社会地位也较高。在调查中显示,私营企业主阶层仅占总样本的2.1%,但是27.1%的农民理想的职业是成为私营企业主,足见该职业对农民的吸引力。乡镇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在全部职业中居第二位,他们不仅收入较高,而且个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拥有一定的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本,办事能力强,是乡村中的头面人物,有8.7%的被访者表示想成为乡镇企业管理者,比目前的比例高出5.7%。在调查中,乡村管理者的平均收入仅居第7位,甚至比农民工的收入还要低一点,但还是将其划入第一层次,理由是,首先农民普遍认为乡村管理者是实际上高收入的获得者,这一阶层可能出于避免村民议论的心里,有意低报自己的收入;其次,乡村管理者在农村拥有无人可比的组织资源,他们既能够与上级领导对话,又拥有对村民生产生活某些方面的管理权,如审批宅基地,集体土地承包、收取农业税费、决定村级公共开支等;最后,可以享受其他村民享受不到的福利待遇,如公务用车、观光旅游、吃招待餐等。在调查中,虽然农村管理者所占的比例仅为4.6%,但是有10.1%的被访者希望从事该职业。
(2)中上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智力劳动者
个体工商户收入较高,他们有些资产,头脑灵活,吃苦耐劳,流动性强。在调查中,个体工商户是惟一实际从业人数和农民的理想职业人数无明显差别的职业,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个体工商业者由于相对收入较高,工作自由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工商户的进入门槛低,竞争压力大,钱越来越不好赚,因而相对饱和。农村智力劳动者收入中等偏上,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虽然比个体工商户略低,但是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多为教师、医生、农技人员,为村民服务,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由于人们对知识的尊敬和重视,农村智力劳动者是一个体面的阶层。
(3)中下层:雇工和农民工
雇工和农民工的收入远高于农业劳动者,一方面务工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间比较收益的差别。但是雇工和农民工同样处于农村社会的底层,他们缺乏其它资源,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为人打工的生活艰辛,社会地位较低.
(4)下层:纯农业劳动者
农业劳动者收入最低,并且缺乏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成为农村社会的底层。
第二章 制约农民收入增收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原因
1.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农民减收甚至绝收。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一点与其他产业是不同的。如果农业遇到自然灾害,如暴风雨、洪涝、酸雨、沙尘暴、干旱、冰雹、霜冻、病虫害、流行病、瘟疫等等,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产绝收。另外,改革开放以后缺乏有效监督与管理的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也在不断加剧这种自然灾害出现的频度和强度。
2.农业生产周期长等固有的特点,加大了农业成本,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生产周期长,调整慢,惯性大,更新换代比较困难,这些固有的特点,加大了农业成本。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往往需要几年,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的工业产品相比。农业的生产周期长也决定了农业机械利用效率低。同时,农业机械露天作业及露天放置,使其易受腐蚀和损坏,增加了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经营分散的自然状态,使农民生产的回报率大打折扣。一是交通不便,地势险要,路途遥远,村级通车难度大。。二是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需求波动大,使农业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农业一般采取家庭小农业或家庭农场式经营,市场信息不灵,造成农产品生产大幅波动。而农产品需求弹性又低,再加上农产品一般体积大,运输不易,储存损耗大,易腐烂变质的特点,就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大,一旦不能产销对路,就将使农户血本无归,生计无着。
4.自然资源的限制,使农民生产效率下降。我国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比例不大,种植业可利用层面有限。同样一块土地,经营第二、三产业可以多层利用,而用于经营农业一般只能利用地面一层。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向一块耕地过量追加投资,又会因为新增加的生产要素只能与相对越来越少的土地相结合,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二、经济原因
1.市场因素
20 年以来,我国农民被投入到连续的经济、技术变化之中,由于科学技术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缺乏,对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又不大熟悉,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还不规范甚至很不规范,这就使得村民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做出决策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种情况下,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充分,市场设施落后,契约关系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产品营销。同时,市场信息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在农业领域,不仅自然风险总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且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价格和收益难以准确预期和进行事先调节。同时,由于农户从事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和市场规范的落后性,使得农民在市场面前显得非常的软弱,他们无法驾驭市场,这使得他们成了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也使得他们利用市场创造经济财富的机会大为缩小。马克思曾说,商品价值在市场的实现是“惊险的一跳,这对于中国农民而言,就更为惊险了,而对于一个交通落后,信息滞后的农民群体而言,就是危险中的危险了。2.农民负担过重
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肩负重担。改革开放以来,村镇干部和工作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乡镇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不完全来自正式的财政收入,部分来自当地自行筹集的各种提留、摊派,这就导致了农民的负担过重,致使农民的收入减少。1988 至1997 年农户人均社会负担现金支出从55139 元增加到216. 76 元,约占农产现金支出10 %左右。自90 年代建立乡镇财政特别是1994 年实行农村分税制改革以来,农民负担问题更加突出。农民负担过重除了源于乡镇干部的收入外,农民的合同外负担也是其重要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双达标集资数额过大。二是一些地方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筹集资负担较重。三是农村电费过高。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杂费。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国家的一个发展策略,但是,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承待解决,此外,农民也不可能在这简短的时间内从几十年的重负中迅速的缓解过来。
3.政策因素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