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见字如面》节目本土化改造的主要方式
1.文化差异的转换——切入中国文化内核
正如两节目差异章节所述,见字如面从主体、内容、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造的方式紧紧围绕中国文化的内核展开。西方文化主要追求事物的本源、根本原理和最终原因的精神;探究文学与艺术之中的人文的精神;政治领域的民主观念、公民观念,以及法律的观念。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所以在主体上,《见字如面》承载的文化让观众找回了快要消失的传统,更找回自己的真情实感;西方文化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所以在内容上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东西中,转移到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多彩的人文资源的欣赏;西方文化西方发展是典型的实用主意,中国文化则以历史文化为导向,回顾以前,展现未来,所以在形式上不管是栏目的副题还是信的标题本就蕴含了故事的情感话语结构和情节流动节奏,意在定势化它的主旨、悬念、情感衍变趋势。信件本身映衬着历时性语境变迁中的故事与情感,真正做到了走进文化、走进历史、走进内心。
2.传达本土理念——展现中华儿女情愫
书信作为一个载体,在中国有多少年历史,书信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主要用来传达思念这种深沉的情感。见字如面正是切中这点,对于信的内容的选择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从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陈情表到你侬我侬、郎情妾意的相思信。信的内容在诉说着一段写信人的经历成长、思想动向、情感变化,甚至能够以个体视角追溯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民族历经磨难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历史过程。而信的存在本就是一种带有私密性和个人性的信息沟通方式,《见字如面》把他人的信移植到屏幕,再通过有声语言在公共空间中展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本就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而不同时代的信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朝代更迭、发展兴衰,所以,读前人的信在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同时还契合了受众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需求。中国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这是中国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见字如面》透过各个年代各个地点的书信来看待当时的历史,当时的那份感情。这些书信通过演员的演绎,从而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及思索,有可能是重新认识一个时代,有可能是从中获取一份道理,也有可能是创越时空的同一份情怀。
3.嵌入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弘扬中华传统文明
书信这样一个体裁的确可以往各个方向引导,可以关系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华人民的种种情愫都可以在浩瀚的书信中得以体现。这类节目和公益活动的诞生与举办,正符合当下浮躁社会人们对有思想沉淀的慢生活的向往。这是一档非常尊重演员的节目,它不以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为目的,而是在用明星的正面影响力,利用明星最擅长的本领,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示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样子和魅力。随着中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少提笔写字、书信的交流更是几近消失,但在人们的心底,对传统文明的渴求和回归都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或是情感上的共鸣等。基于此,节目采用读信的方式带我们回归古代文化,回忆中华文明。
这些明星嘉宾用自己丰富的演员经历,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及生活阅历,带给观众们不一样的视觉和听觉盛宴,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们的认知欲。例如,王耀文读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中有这样一段,“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王耀文把自己就当作黄永玉,融人在信中,他的表情、手势和情绪非常到位,似乎就要叫醒曹禺一样,最后用三次欲走又还、意犹未尽的方式结尾,让观众真正沉浸其中。所谓走进文化,即是真正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行选秀娱乐之实,而是要扎扎实实谈文化。走进历史,是通过节目追忆曾经发生过的事或存在过的人,将文化节目的目的落到实处;走进内心则是与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能感同身受甚至产生共鸣。一档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就是要去找寻那些在民众间有广泛基础的、将要甚至已经消逝的传统,在节目中呈现,并通过节目让这种传统传承下来,甚至发扬光大,这样则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共鸣。
(五)《见字如面》与同类型节目对比
1.节目环节设置
《见字如面》中,读信嘉宾、讲台、内涵书信,这几个朴素因子组合让观众与信中人物实现了见字如而。节目组邀请了影视明星友情加盟,并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和普通老百姓生活场景的一封封书信。从录制效果看,《见字如面》邀请到的文化嘉宾在第二现场畅谈书信内外鲜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对所在的时代书信中呈现的人和事有更深刻的了解。
而在《朗读者》《朗读者》以共同的情感作为主题,朗读者对作品的选择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相印证的,真实的故事依托作品由朗读者自己诠释。而且每个作品都围绕当期的一个主题,在故事与故事间的连贯性上有更好的衔接。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互动为后续朗读提供了情感磁场,嘉宾朗读、分享文字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这看似简单的节目流程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2.主持人的品牌融入
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主持人融进了个人的主观感受,使信息传递有了对象感、交流感。尤其是《朗读者》中的董卿,在中央台历练多年,从《中国诗词大会》时就展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她在节目中呈现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无疑,作为主持人她已成为《朗读者》栏目的品牌核心,况且董卿又是《朗读者》栏目的制片人,她参与了台前幕后所有环节,这样制作的节目就显得特别流畅。董卿在《朗读者》宣传片中说“朗读属于每一个人”现在看来已不再是一句口号了。《见字如面》主持人翟毓红曾为全国“金话筒”得主,但缺乏把握节目节奏的转场能力,反复用“让我们从古代移到现代”“从现代回到古代”之类浅显的串场词,冲淡了现场气氛。
四、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