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佛家常说的东西,有一首禅语诗,可谓路人皆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家的洒脱的确够水平!那么,作为企业管理者是否也需要洒脱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这种佛家的洒脱更有其深意,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对事物看得更透彻基础上的洒脱。那么如何看待佛家的“空”,企业管理中又如何借鉴佛家的思想观点呢?
1.禅定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就是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 ,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各种障碍。定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茫茫商海里,真是诱惑多多。每个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遇到利诱却常常就有人失去了理智。学禅的人定力会高,这是因为去除私心的缘故。因此,佛家的禅定与企业家的自身修养是殊途同归。若是一家企业的当家人能做到禅定,谋而后定。那么,这家企业将会少去许多危机。
2.舍得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佛经《了凡四训》,在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学思想相互融会,成为“禅”的一种哲理。“舍得”这个词,现在一般都是连用,简单的意思就是奉献掉。可这个词其实是两个词,“舍”和“得”。为什么两个词成了一个词了呢?“舍”是献出,“得”是得到,想要得到,就要先付出,而付出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一种得到!佛家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任何事情有舍必有得,有得也必有舍。如果你过于迷恋现有的,过于依赖现有的,就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竞争力。作为企业来说,对内有员工成本问题,对外有社会责任 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待遇百般苛扣,对外部的社会责任千般推卸,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企业不会有良好的声誉和向心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从中吸取养分,悟出一些道理,对于国家新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也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成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舍得,又何尝不是企业的一种境界呢!
3.诚实守信
曾看到电影里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和尚被逼问说出秘密的时候,他先是双手合十,高诵佛号,然后慢慢说道:“出家人不打诳语”。的确,佛家十分讲究诚信。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无奸不商”,好像经商办企业就全都不讲诚信,其实这是对企业的错误看法。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信誉的企业一定是不会长久的。从根本上讲,企业还真是“无信无以立命”呢!佛家讲诚信还有一个支撑,那就是“报应”。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毛泽东主席还加上了句“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哲学,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傻子,都是可骗的。做企业的人不明白这一点是做不好的,骗人的事情只要人家察觉了,事情就败露了;事情败露了,企业的声誉就完蛋了。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做了骗人的事情,想要人家不知道,那是一种幻想。从骗人的动机出发,到事情的败露,再到害己的结果出来,这是一种循环。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循环,所以佛家总结为“报应”。当然,这种循环是一个过程,是过程就会有一个时间段,所以短期可能会因为骗人的“造假”而获得肥厚的“利润”,但这一定是无法长远的。
从佛家的洒脱到佛家成就的品格,不难看出,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要讲品格(企业叫品牌)、讲信誉才会有好结果。
(三)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思想的精髓:“无”。
在中国,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观点,几乎是人人皆知。道家的“无为”的第一层意思是:不妄为、不乱来。道家追求的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那就是要求管理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而且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工作,那就是“无为”。人们总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过去我们国家就搞过大跃进,结果呢?还是“人算不如天算”,违背自然规律当然要接受教训。“无为”的第二层意思与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原话为:“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会遵循一定的法则,而随着这个法则,万事万物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所以,老子要强调“无为”,目的是“无不为”,只有在你真正找到规律之后,你才可能无不为。那么,如何在企业管理当中借鉴道家的思想呢?
1.制度的制定——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并非不治,而是顺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对其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企业的管理需要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而管理制度与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现状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制定制度犹如国家制定法律,切忌朝令夕改。要想制定的制度有一个长期的稳定性,那就要深思熟虑,不能想起什么是什么。对一个方面的管理出一个制度,可能很容易,但是这会产生一个链接密合问题,制度和制度之间,涉及的管理内容和以前其它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之间,有没有问题呢?在没有对整个系统和格局考虑周全的基础上就出手,那往往会产生“抓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因此,要善用道家的“无为”观点,在管理框架上作调整时,更是要慎之又慎。
2.改革、改制——治大国如烹小鲜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到治国,有一种具体的做法,那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关于这句话的意思,解释很多,其中一种为: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这种解释虽然接近本意,但还没讲到“妙”处。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伺候。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道家的这种思想观点曾经为汉朝的辉煌和强盛奠定了基础。现在企业集团经常喜欢对下属企业进行改革改制,有些是不得已而为之(上级指令),有些却是自己的主动行为。上级指令这里不作讨论,因为没有讨论的余地;自己主动行为,就要考虑周全。现实情况是,一些被改制、改革的企业成了上面权力人物利益和权力再分配的牺牲品,企业改制没有使企业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每个企业都会存在自身的弱点,当一种力量强力加入后,其自身弱点也在缺少制约,爆发出一种破坏力,使得整个系统管理的链条发生了断裂,此时,原来的系统破坏,而新的良性系统又不能很快建立,这样,不好的结果就出现了。这类现象非常值得深思。如果真的想把企业搞好,那就应该借鉴道家的观点,“如烹小鲜”,不要随便起意就弄;企业集团就是对下属企业进行改制、改革,在操作时也不要“一刀切”地简单设定一个时间点,因为各企业的“火候”时间不同,你“一刀切”,怎么可能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