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来看,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细,由传统走向现代,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也与企业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已成为企业提升整体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精神支撑。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当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的一些明星企业的纷纷星辰陨落,企业文化也逐渐降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面临着当今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内外诸多矛盾与问题的频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误区以及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识别系统。
这是典型的识别系统符号论,认为:CI策划即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VI视觉识别系统,三者的结合就是企业文化。比如,一些企业仅仅将企业文化作为其一种营销工具或者招聘手段,难以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领域的奠基人埃德加H•沙因创立了著名的“沙因文化模型”,解释了企业文化的三个要素,为全面地评价组织现行文化明确了指导方针,提供了实用建议。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互相作用的层次组成:最外层是物质层,是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中间一层是支持性价值观,包括了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质量意识和企业指导哲学等;而最里面的内核,则是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是组织成员潜意识的一些信仰,直觉、感觉、思想等。CI策划实际上是企业邀请策划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包括MI、CI、VI),并通过传播,形成一种识别标志,尽可能地让大家了解认知给企业,扩大其影响面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CI策划强调外在的东西,重视外观形象的传播具有外显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积淀而来并被企业极其内部成员接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它强调客观存在和内在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识别系统,是企业全部活动的集中反映。企业文化的塑造比CI策划更复杂,而且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地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关注企业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作为企业文化外在体现的企业形象。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形式将更有利于企业文化传播和传承,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特别注意CI系统的导入和应用过程中,CI与管理的并重,VI与MI的并重,策划和实施的并重。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内涵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将企业文化片面地理解成世界观,忽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管理作用。
从企业文化的发展史来看,企业管理衍生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神话,企业文化的理论也在不断丰富。有人将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的实际管理和经营过程,把企业文化理解为纯粹的精神文化、思维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企业文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的体现。这种企业文化观念缺乏现实的基础,相当于空中楼阁。而企业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一种过程管理,必须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使得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主张。企业文化首先不能脱离企业的管理过程孤立存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是在各种企业管理活动和过程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为所有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具有传承性的群体意识。同时,只有企业文化建立在牢固的管理实践基础之上,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在一些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这种政工的论调。客观地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同点: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也具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但是有共同点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同的,事实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回事,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反映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客观需要。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范畴,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层次—精神层的内容,如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其中间层次—制度层的形成和贯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其大部分内容直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这些内容也可以都纳入企业文化的范畴,但由于其带有政治性、阶级性、是非性等特殊的性质,使其成为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限制了其适用的范围。实际上,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不互相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互相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
四,缺乏企业文化创新意识,忽视企业文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许多人认为将企业文化视为金科玉律,认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奉为圭臬,难以用发展的观点审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文化也应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与之适应。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形成,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动态变化可能匹配于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可能变异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负面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一定时期之内的相对稳定性。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一般发展态势为“呈螺旋式上升状”,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之下处于上升趋势。僵化的、落后的企业文化则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内弥漫着守旧,安于现状的气氛,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过于沉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和行为方式而不愿改变,国内外很多案例都生动残酷地展示了这种僵化的文化氛围对企业的巨大伤害。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审视,对外界环境和企业的发展匹配性进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得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体系建成后就要显示其对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新生文化因子强大的吸引力、包容力与消化力,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企业文化需要动态管理、持续改进。应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度作为检验企业文化优劣的重要标准。企业文化的“动态管理”就是对该过程进行长期监控与主动调整,使之逐渐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