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对策
一、农产品营销的现状
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系列活动。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的所有环节,主要受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种因素的影响。2017年,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大宗农产品价格以稳为主,“市场定价”特征更为明显。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小幅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大宗农产品仍处于库存消化期,粮食价格总体稳中略降。二是鲜活农产品价格先跌后涨,总体稳中略降。2017年“菜篮子”产品市场运行基本符合周期性季节性波动规律,价格水平总体低于上年。三是国际市场对国内影响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进口继续较快增长。201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国际国内市场联动进一步增强,受需求拉动和进口价格优势驱动,农产品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共中央在2018年中关于推荐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高质量、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还要根据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二、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1、营销主体不够专业,意识淡薄
中国农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农民.他们代表产业利益的营销主体,代表着农业行业特点.目前发育不成熟。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分散、弱小的农户难以克服其自身的弱点,天生具有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性缺陷”。在市场中要树立农业大市场的整合营销观念,就得要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而农民受自身素质和资金、信息、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有效的农产品品牌营销。也就是说,在中国农产品的营销中.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销培训,缺乏将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营销策划、农产品销售实施合为一体的能力。与此同时.整个营销队伍的专业化与营销组织化程度也较低.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并不能准确地把握,仅以农民的主观判断为基础.最终规模经济和农业产业化整体运营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2、营销渠道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农产品的经营主要还是分布在于零散的农户手中,小生产大市场形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最大特色。散户的经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也使消费者可以在零星农户中货比三家,选择最优,但不利于市场的控制和良性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表现为简单的“农户—消费者”模式。这样的模式很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费用,然而由于农户只是小型的、零散的、无序的,这样不能造就渠道的更好发展,另一种渠道模式表现为:“农户—产地中间商—运销中间商—销地中间商—消费者”,这种渠道模式加剧了消费者的负担,由于中间环节的增加,势必造成农产品成本的增加。随着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为这个时代的热点。对于农产品渠道的发展也从传统的观念开始转向现代化的物流配送和服务理念。在发达国家,由于拥有便捷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有效的保鲜设备、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为农产品实现货畅其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对于物流配送和服务逐步也开始注重起来,当然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3、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