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用事业单位,仅对涉外服务人员就制定了八项制度,如“服务规范标准”、“限时服务项目规定”、“服务质量验证管理办法”、“统一穿着职业装、佩带标识的规定”等,部分内容、规定重复且冗余,完全可以在“服务规范标准”中将限时服务、服务质量验证、着装要求等一并纳入。然而如此大的企业,且是涉及民生的企业,却没有有关对外宣传、与媒体沟通方面的规定。
2、在风险控制制度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制度贵在执行,制定时轰轰烈烈,制定完了就束之高阁,实际执行中又将其抛到九霄云外,再好的风险控制设计也只是流于形式。因而如何培养尽责的员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落实风险控制的关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此外,企业应积极鼓励员工,对于发现的风险点提出建议;重大决策事项应公开透明,接受全员监督。
(三)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系统
国有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及经济法律风险等方面,其中安全生产风险受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国有企业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来控制和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1、风险防范的组织机制
除金融企业外,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条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但可以由现有的职能部门承担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如财务部、审计部、安全服务部、法务部等,不论由哪个部门承担,都必须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此外,除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外,企业自身也应选聘一些法律方面的专才。
2、风险防范的会计系统
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大范围的比较分析,对于异常值及时报警,使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风险。
3、风险的评估和分析机制
通过风险分析机制,抓大放小,重点关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估风险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4、风险处理机制
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应对方法有以下4类:
①回避风险,如果风险是源于超出了自身的技术条件和安全防护能力,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暂时回避,寻找合适的实际创造成熟的条件,待条件成熟再开工,不要仓促就之。
②转嫁风险,采取这种方法往往是在大规模的项目时,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而将部分的风险转移即将项目的一部分再分包出去。
③接受风险,接受风险不是任凭风险发生而无能为力,而是确认风险的威胁后,制定对策方案,一旦预计的风险成为现实,可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预先设定的程度之下。
④分散风险,如针对安全事故高发、易发的特点,可以针对性地购买各类保险(施工责任险、第三方责任险等)。
5、风险责任机制
必须明确企业经营者全面负责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实处。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寻找问责对象,结合相关的奖惩制度,促使其提高警惕,在未来的经营中不再重蹈覆辙。
(四)建立风险审计体系,推行安全审计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开展安全审计,主要是在石油行业,很多跨国石油公司都在开展HSE(Healthy Safety Environment,健康、安全与环保)审计。大中型国企应定期对安全投入资金的使用及结余情况、安全规范流程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审计应该制度化,成为刚性的原则,并和激励、约束机制联系在一起。
总结
国有企业的风险应急系统仍不够成熟,在风险发生时,反应往往过于滞后。①建立风险应急方案,并定期开展风险应急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演练不是过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并打分。②塑造负责任的国企形象,一旦发生风险,要积极、诚实地接受事实,不隐瞒、不推卸,向社会证明有企业魄力、有能力处理好风险。同样涉及儿童奶粉问题,与三鹿集团的逃避、隐瞒不同,美赞臣(Mead Johnson)、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等国外企业不仅有自己的召回机制、赔偿机制,一旦发现问题,他们均可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公布消息,从不隐瞒。③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避免风险发生时,社会舆论出现不利于国企的一边倒现象。
参考文献
1、霍志强:浅谈国有企业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2、黄淑和:全面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依法保障国有重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R].在全国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
3、孟红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8。
4、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张宜霞:译,[美]COSO.企业风险管理:应用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浅谈国有企业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3)(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