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现如今,大学正处于广泛扩招学生的加速时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的出现,在现今社会的激烈就业竞争的模式之下,大学生的就业渐渐变成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社会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存在严重不平衡,东部与西北部经济的巨大落差,是造成毕业生择业时的人才流动的不平衡。
第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阻碍了毕业生求职的脚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危机波及至我国,使得国内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一般公司采用裁员的方式来缓解企业的压力,导致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二、大学生的自身问题:
第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时宜,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薪酬高又轻松的工作,对一些繁重工作且低酬劳的工作不上心,眼高手低导致未就业先失业的问题。
第二,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不强。
第三,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紧张焦虑心理
(2)盲目从众心理
(3)依赖外界心理
(4)求稳求闲心理
(5)被动求职心理
三、高校的问题:
第一,大学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所改善,在面对社会的真实需求时就会出现严重不符的现象。首先,大多数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的目光过于短浅,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少,根本不能迎合社会的需求。其次,大学在设置课程时就会出现模式问题,对人才的培养没有找到正确的模式,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仍没有改变,教材也不更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过大的差距,这样就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在求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有所欠缺。
第三,高校应该完善就业信息的相应机制。现今的招聘形式有多种,但是大多采取的形式仍旧是采取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
四、企业方面:对于人才的盲目高消费
企业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企业不从实际出发,对本企业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政府的指导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收集筛选和分析评估所有的就业信息,尽可能实现供需双方的共享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建立统一的需求交流信息库,全面的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的水平和信息共享资源的使用率。
(二)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企业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企业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企业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适应市场的办学机制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全面深化教育的教学改革,促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真正需要。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