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剖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如今已经是一个广泛普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许多毕业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就业心态,更加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广大适龄青年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大增加,但由于培养模式、人才结构以及供需对接不力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问题,大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就进一步加剧了。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安排就业规划从而带动就业率的提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态问题
1、预期焦虑
所谓预期焦虑,就是主观预料事物发展不顺利或出现不利后果导致现实中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当前,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乐观,受舆论环境和现实困难的双重影响,有的在校大学生总是感到收到未来就业问题的威胁,尤其临近毕业,更是心神不宁、意志消沉、心情烦躁,对正常的教学和毕业环节的活动参与不积极,应付懈怠。
2、自信不足
有些学生夸大“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等现象的存在,对自身因家庭条件、父母地位不够优越而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对学校的兴趣浓厚,但是缺乏面对社会的勇气,认为“象牙塔”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土壤,一味的寄希望于考研,对就业有逃避心理。有的内向型的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性格差距,片面的认为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在各方面差距太大,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有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过失败和挫折,难以从阴影里走出来,遇事更加畏缩,等等。[2]自信不足使学生人生态度消极悲观,不思进取,甚至精神萎靡\心灵扭曲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自己就业前景的评价。
3、缺乏主见
很多学生缺乏主见,较易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对自己向往什么职业、喜欢什么行业、远大的职业规划从何做起、什么岗位最适合自己等缺乏独立正确的见解,或者有见解但不敢坚持,盲从“主流”意见和观念。表现在招聘活动中,要么就是一味崇尚“高大上”,认为收入高、大城市、工作环境上档次有面子,是最高理想等。这些心态,不是依据自身兴趣、特长和理想信念,而是盲从世俗观念的结果,在这种心态下做出的职业选择,必然会影响自身成长和人生发展。
4、被动依赖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宠爱,独立处理问题和单独面对困难的机会很少,再加上社会实践经验少,导致缺乏独立意识,一味听从家长安排,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不足。表现在就业诉求上,想当然的认为家长会为自己安排好前程,高枕无忧,不去积极争取机会。而大多数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意识让子女生活在身边的思想较重,为子女择业多是考取本地的公务员或是事业编,不在乎专业对不对口,岁孩子职业理想和事业规划考虑不全面,使很多具有优秀专业潜质的人才被埋没。
5、眼高手低
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成熟较快,学习成绩较好,在学校里表现的“鹤立鸡群”,就把成绩和能力划等号,自视过高,对一些条件艰苦、薪酬不高、环境不优的基层单位不屑一顾。有的甚至就业意识不强,认为凭自己的能力自主创业才是最好出路,盲目放弃就业机会。总之,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成绩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困难估计不足,缺乏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干事的精神。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时,往往禁受不起打击,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二、加强就业心态的指导策略
1、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需求的了解不足,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规划、就业选择和努力方向与程度。加之受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念影响,对职业的追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急功近利、金钱至上、攀比虚荣等。因此,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认识人才需求市场的复杂形势,正确处理好择业与就业、当前与长远、职业与事业、理想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调整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把意识形态的理想理念与现实紧密联系,确定择业方向和目标。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向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而且用人单位对人才结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只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摒弃高高在上的精英心态,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到困难的地方历练素质。
2、加强就业教育
许多高校只是在学校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加以简单指导,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学生对如何开展就业十分茫然,导致对接不畅。因此,需将就业教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加以融合,并贯穿学业始终。
就业心态是与人生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就业心态。因此,要从人生观的高度对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指导。首先,从年龄层次来讲,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趋于成熟、面临现实社会考验的阶段,他们热情饱满、崇尚个性、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但另一方面,他们社会实践较少,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缺乏体验,处理复杂问题和解决困难的经验较少。对此,应通过专题指导、社会实践等方式,指导学生认清社会复杂多变的事实,消除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自我中心等思想,引导其接受挫折和迎接困难的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心理素质。其次,就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虽然紧密相连,但是也不完全相等,要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将自身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不是薪酬的高低、生活的贫富,而是为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做出了多大贡献。因此,要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就业,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修养,只要能创造价值,那么无论是大城市还基层、无论条件艰苦还是优渥、无论发展坎坷或者顺利,都是最佳的人生试验场,都是发挥自身光和热得好机遇。从另一方面讲,创造价值与体现价值是一体的两面,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必然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将社会实践能力与学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一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实践、实训、模拟训练、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择业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厚的基础。二是紧密结合专业教学进程,定期组织学生到工作生产一线,通过观摩、实训等方式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市场人才需求,岗位工作状况,薪资待遇情况,岗位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体验式的考察和学习。三十邀请已毕业校友,选择考录公务员或事业编、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几种不同情况的典型,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讲解就业创业的知识技巧,帮助大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四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结合专业、爱好、理想等因素,客观公平的进行自我评价,在就业市场中找到恰当的定位,制定就业计划。
4、开展心理辅导
针对各种面对就业的不良心态,充分利用网站、广播、校报等方式普及心理知识,疏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端正心态,勇敢面对。就业指导教师深入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精神动向,对存在不良心理的,通过建立档案、单独访谈、热线咨询、跟踪回访等方式,提供心理辅导个援助服务。强化就业指导部门,将就业心理辅导有效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和分析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开设专题课程、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将不良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倾向。对此,应充分发挥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加强就业教育,并使之贯穿大学生学业始终,为择业就业做好智力、能力和心理准备。针对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营造乐观积极向上的氛围。同事,从学生思想根源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一健康的心态理性对待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