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产业是宁波重要的块状经济之一,产业优势明显,发展环境日渐优化,2002年该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消防器材之乡”。据浙江省消防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黄家埠镇生产的消防器材产品已占世界市场的20%份额,特别是消防阀门产品已占世界市场的60%份额。但是当前也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意识谈薄、产业链不够完善、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为此,要积极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消防器材生产的“航空母舰”,推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就是围绕对消防器材产业的崛起、成长和发展而展开。
关键字:黄家埠、消防器材、产业、发展
目 录
目 录3
第一章绪 论5
1.1国外发展概况5
1.1.1美国5
1.1.2日本5
1.1.3芬兰5
1.2国内发展概况6
1.3本地消防器材发展概况6
第二章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产业发展现状7
2.1发展态势,持续快速8
2.2发展格局,多头并进9
2.3发展环境,优势凸现10
2.3.1产业优势10
2.3.2品牌优势10
2.3.3规模优势10
第三章存在的主要问题12
3.1产业链不够完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12
3.2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意识淡薄12
3.3用地矛盾比较突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13
第四章进一步消防器材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14
4.1积极实施消防产业发展规划。14
4.2抓紧成立行业协会。14
4.3尽快建立消防器材检测中心。14
4.4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园区。14
4.5积极开辟推介宣传渠道。15
4.6及时举办消防器材博览会和产业发展论坛。15
4.7努力打造是消防器材“航空母舰”。15
第五章结论17
参考文献18
绪 论
国外发展概况
1.1.1美国
美国的消防产业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消防设施与设备的生产,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消防产业技术投入多,科研开发速度快,独创产品种类齐全,企业规模和人均生产效率高,企业管理和生产工艺等都令同行刮目相看。无论是消防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是整个产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生产设备的专业性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同行业领先水平。
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美国消防产业属于比较成熟的传统行业。通过推广美国消防协会的NFPA标准以及施行如UL和FM等权威技术认证机构的严格标准,美国已成为世界消防产业的火车头,这一现状也带动了其它各国消防产业向美国NFPA标准靠拢。美国消防产品和服务产业基本上使用自己本土公司的品牌,占据了消防标准方面的优势,而这一优势正是其他各国消防产品试图进入美国市场所缺乏的。
1.1.2日本
日本的灭火器材实行现代化批量生产,制造工艺非常严格。其消防产品质量上呈、种类齐全、使用便捷、外形精美,同时兼具装饰和美化的功能。
1.1.3芬兰
芬兰全国有各种消防车3000 多辆,全部由本国生产,质量优良。其中云梯和曲臂车闻名于世,其质量可以和美国同类车相媲美。
国内发展概况
中国消防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内部改造,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包括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自动灭火、消防装备、防火建材等设备的门类齐全、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国际水平的产业。对消防产业进行监督管理、科研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制造、合格评定、工程安装和服务的各个机构组成了一支专业化、系统化、行业化的产业队伍,与消防产业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较大,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不断涌现。企业性质也从单一的国营、集体所有制形式发展为个体、集体、国有、股份、合资、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一些企业逐步建立起来。军工、机械、航空、化工、核工业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加入消防产品行业,极大地改善了消防产品企业的结构,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初步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目前中国的消防产品生产企业已达4000余家,已能生产各类消防车、消防泵、消防艇、火灾探测报警设备、固定灭火设备、灭火器、灭火剂、防火门等19大类、约900个品种、近10000种规格的消防产品。
本地消防器材发展概况
黄家埠镇是宁波市经济强镇之一,其工业经济特色明显,已形成消防器材、轻纺印染、表面处理、菜类制品等四大传统产业以及制笔、灯具、休闲用品等新兴行业,其中对于已有30年生产历史的消防器材产业更是一枝独秀,200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消防器材之乡”。
2010年,全镇的消防器材产业产值已达3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14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0%,且每年以25%速度递增着。
目前,该镇的消防器材是越来越成为黄家埠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与拳头产业,是余姚市十个块状经济之一,也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
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产业发展现状
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业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1979年,华家村一家村办小厂,开始了消防阀门的生产。谁知“一石激起千重浪”,成为了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产业的发端。第一年就创造消防阀门产值80多万元,获利27万元;第二年起,这家村办企业就与全国当时仅有的8家国营灭火器厂建立了关系,企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84年,这家企业正式挂上了余姚市消防阀门厂的牌子;1986年,该企业年产值突破了一千万元,迈入了余姚市的重点骨干企业行列。这以后,消防阀门厂年年大发展,翻着跟斗滚雪球。1991年,华家村也因此成了余姚市十面红旗村之一。
80年代后期,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陈云峰带领一班人,又创办了一家集体企业——余姚市灭火器阀门厂,经过短短三年的艰苦创业,企业的年产值也突破了千万大关。造就了回龙乡1987年成为余姚市首个亿元乡,并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民营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黄家埠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鼓励更多的经营人才经营民营经济,期间不少有抱负的经营者唱着“春天的故事”开始了崭新的民营经济之路。同时,随着企业的转制,合资和私营,一大片消防器材企业脱颖而出。到上世纪末,全镇消防器材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10家,产值超5亿,成为余姚市十大块状经济之一。
进入21世纪,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产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基础上,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头三年,特别是抓住了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历史发展机遇,千方百计拓展国际市场,把80%的产品销往国外,形成了骨干企业向外拓展、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使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产业如虎添翼。200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消防器材之乡”。从2004年开始,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土地紧缩、铜材料价格猛涨等严峻考验,黄家埠镇消防器材生产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挖潜和集约经营等途径,不但没有萎缩,相反在逆境中创造更为辉煌的业绩;近3年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10全镇拥有消防器材生产企业288家产值3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家。
发展态势,持续快速
从统计资料看,该镇的消防器材已从2000年的110家发展到2009年的256家;产值从2000年的5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8亿元,10年间年均增速18%。规模以上企业从2000年的7家增加到2009年的18家;其产值、销售、利润和出口分别从2000年的1.58亿、1.44亿、0.13亿、0.93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11.5亿、11.12亿、0.52亿、8.94亿元,10年间年均增速分别为25%、25%、17%、29%。2010年,该镇的消防器材产业产值可达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18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可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
从技改投入看,黄家埠镇消防器材行业这一块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共投入技改资金4.57亿元,年均增加5078万元,主要用于设备更新,全镇企业已基本上应用先进的数控多功能车床,取代了原来传统的仪表车。
从企业资产总额看,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业中的18家规模以上企业到2010年末,已拥有资产总额10亿元。
从生产能力看,目前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制造业已具备年产消防灭火器500万具,消防阀门6000多万套、消防压力表500多万只、消防水枪800多万具以及消防船系统配件、消防工程配件、消防逃生梯等生产能力。
从管理模式看,该镇消防企业经历了二十多年集体企业管理和十年来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后,开始创新管理模式,宁波云峰公司率先树立了很好的样板,开展了“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公司开展“5S管理”的最近二年间,它的利润率分别为6.52%和6.31%而其他未开展“5S管理”的规模企业,平均利润率5.54%和4.72%,可见“5S管理”的作用非同一般,现在云峰公司已把“5S管理”提升到“7S”,与此同时,宁波凯旋公司、宁波富华公司、宁波正欣公司等企业也相继实施了“5S”管理,宁波云峰公司还获得市“十佳管理示范企业”称号,宁波凯旋公司正在申报市“十佳管理示范企业”。众多家族式的管理也渐渐地被抛弃,企业开始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进入公司管理层。
通过上述数字,足以看出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后劲较足;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更是突飞猛进,一年比一年增速。
发展格局,多头并进
从生产上看,目前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是以云峰、凯旋、富华、欣泰等几家比较大的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着全镇二百余家小企业。龙头企业视小企业为自己必不可少的协作伙伴,把消防器材中的一些工艺简单的零配件扩散给他们来加工,自己研发新产品完成主体部件,并装配成整体或最终产品。这样一来,龙头企业可借助于众多小企业,把半成品零配件仓库转移到众多小企业,自己却变成了“零库存”,而众多小企业又依赖于龙头企业的业务,以致他们二者之间结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呈现出龙头龙尾一起上的发展格局,并引领一批小企业不断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的行列。
从产品上看,该镇的消防器材是由生产单阀门向生产整机发展,由生产单品种、单系列向生产多品种、多系列发展。从原来的消防阀门这一单一产品发展到现在的消防阀门、灭火机整机、水系统灭火设备和家庭逃生用品等一百多个系列产品。光就灭火器而言,就有CO2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之分,手提式灭火器与推车式灭火器之分;其规格上小到0.5kg装灭火器,大到200kg装灭火器。这种花式品种上的多样化与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相吻合。
从销售渠道上看,众多消防器材生产企业已通过了美国UL、欧洲CE、德国VDE、GS等国际认证,其中通过认证数量最多的宁波云峰防火设备有限公司,共认证了德国、瑞典、英国、法国等10余个国家的90余张“市场准入证”,为此花费高达6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有4家企业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总之,以直接销售、联合销售、委托代销和定向销售等形式全方位铺开,多头进军。
从经营体制上看,该镇消防器材生产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在目前全镇1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4家属中外合资的,有2家属外商独资的,有2家是属港澳台合资的,还有8家属内资私营的。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自主结合选择适合自己运作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体制。
由此看来,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产业的发展格局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较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发展环境,优势凸现
2.3.1产业优势
一方面,随着政府、社会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人们对安全工作与消防意识的日益提高,消防器材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特别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为整体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正如行业龙头企业——宁波云峰防火设备有限公司陈云峰董事长所言:“消防器材可以说是“和平年代的军工产品”,因此,消防器材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该镇的消防器材虽然已经跨入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开发潜力尚未完全释放,该产业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将大有作为。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消防器材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2.3.2品牌优势
去年,该镇浙江欧伦泰公司的欧伦泰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宁波云峰公司生产灭火器获得浙江名牌,宁波凯旋公司获得了宁波知名商标,宁波富华公司主持起草了二甲迷国家标准,众多企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配件,继续做大这块产业。目前该镇消防器材生产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有10家。为确保产品质量,宁波云峰公司、宁波富华公司分别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云峰、凯旋、富华、欣泰等品牌已经在国际消防器材市场上有了较高的知名度,部分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防器材供应商的首选产品,在近年来一系列国际消防器材展览会上,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企业已具有一定话语权。
2.3.3规模优势
到2009年末,全镇近256家消防器材生产企业中销售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已达到18家,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其中突破2亿元的有2家。全镇已有2家企业被公安部认定为公安部消防器材重点骨干企业,有5家企业被省公安厅认定为省公安厅消防器材重点骨干企业。去年,该镇的浙江欧伦泰公司进入余姚市二十强企业行列,宁波云峰公司等4家企业进入市百强企业行列,有8家企业进入了全市200万元纳税以上排名榜,特别是欧伦泰、凯旋两家公司的纳税超千万元大关。宁波凯旋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余姚市自营出口先进企业,目前,该镇超千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有7家。众所周知,全国的消防器材的主要产地在宁波,而宁波消防器材的主要产地就在黄家埠镇,黄家埠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消防器材之乡”。
上述三大突出优势,无疑给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链不够完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黄家埠镇的消防器材产业产业链不够完善,数十年至今还是以做消防阀门为主,而对于极具市场潜力的相关消防器材产品开发则重视得不够,特别是在灭火器整机开发和生产方面,而这正是消防器材行业的趋势,做强做大的核心所在。其次,对于这样一个“吃铜”为主的产业群,在区域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铜棒生产业与之相配套,感到遗憾。据统计,全镇该产业年铜棒需求量在2万吨以上,而目前唯有宁波云峰防火设备有限公司部份自产自用,这本应成为产业发展战略题中的应有之义。另外,由于行业协会或者说公共服务平台的缺失,间接导致企业间出现了抢占市场份额,利用市场发育中的某些缺陷,互挖墙角,竞相乱压价的不良状况。据分析,全镇该产业1/3 的利润为此而白白流失,如2006年出口到东南亚市场的消防器材产品市场价格比上年平均下降了10%—15%。这种状况,几年来一直困扰着企业,正如宁波富华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老总吐露参与开拓欧美国际市场时的感言:不怕与欧美等外国公司竞争,就怕兄弟间的自相残杀。
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意识淡薄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才能获得市场优势,竞争优势,而该镇的消防器材产业在这方面还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研发平台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导致产品创新的功能力较弱,这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肯定会带来制约。据了解,整个产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比例还不到10%,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企业不到5家,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属于小范围的随行就市;同时,几年来,新产品开发也很少,申请专利的企业累计不到10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弱,还导致企业创牌意识不强。虽有整体上的“中国消防器材之乡”的称号,但就企业个别而言,至2008年底,该产业中仅有浙江欧伦泰公司获中国驰名商标,绝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还处于为外商做贴牌,为外商创造财富。据宁波欣泰消防器材有限公司徐总讲:2kg容量的一只灭火器,我们卖给西班牙经销商为12.5美元,而他们贴牌一转手在市场上就可卖到35美元(近28欧元),其中创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用地矛盾比较突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由于土地要素制约,如今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业在本地横向扩展空间受到一定局限。前几年不少企业确实通过“平改楼”、“减绿增房”等方案缓解和解决了一些当时生产用房的紧张状况;但现在看来,上述方案已趋饱和状态,而且作为骨干企业的宁波正欣阀门有限公司和余姚市科平阀门厂还是租用厂房生产。最近三年,由于用地紧张、光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业这一块流出到市外办企业已有15家,造成“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上述既客观,又现实的问题已摆在面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并为之去努力用心破解。
进一步消防器材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积极实施消防产业发展规划。
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是要长久健康发展,必须制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去年下半年,该镇已委托浙江大学着手起草规划,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目前已形成初稿,准备通过有关专家论证。
抓紧成立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在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加强企业规范自律、提升企业合力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组织作用。一是促使企业在行业自律、技术改造、原料采购以及产品销售和定价方面不断加强,使原先“挖墙角,搞内耗”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企业共动、共赢、共发展。二是通过与国内外同类组织的合作与接轨,使企业在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行业信息、交流、最新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更大优势,提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技术、信息、管理上的国际化水平。让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企业沟通的桥梁、合作的枢纽和发展的平台。
尽快建立消防器材检测中心。
面对黄家埠镇消防器材这一特色块状产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已势在必行。因为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的是共性技术,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企业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黄家埠镇消防器材检测中心,为广大同类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严格把好质量关。
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园区。
目前,黄家埠镇消防器材企业虽相对集中在回龙片,但由于历史原因,其布局还比较零乱。为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规范完善,整合开发。按产业发展规划要弄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比较理想的特色园区,使其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中像起来。
积极开辟推介宣传渠道。
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大力宣传中国消防器材之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全球各大洲建立起分区域的“国际市场销售中心”,以提高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产品配送能力;在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公路旁树立醒目的“中国消防器材之乡”广告牌,扩大影响。
及时举办消防器材博览会和产业发展论坛。
初步设想定于在今年下半年创办中国余姚(国际)消防器材博览会或产业发展论坛,以后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我们要广泛邀请有一定目标数量的国内外采购商、经销商、产品使用者等专业观众与会,积极创造会展品牌,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由政府和消防器材协会合力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努力打造是消防器材“航空母舰”。
一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打造“联合舰队”。引导企业在公司制和集团式改造的基础上,推动企业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兼并重组龙头企业,鼓励现有企业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组建消防集团公司。通过在国内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或创业板,或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向消防车、消防电子产品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二是鼓励“以民以外”,支持消防规模以上企业与外商合作。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构筑国际消防产业转移平台,营造产业转移“洼地”,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带动一批企业集群。三是做强做大规模企业,培育消防器材特色产业主力军。在现有规模企业中选择3-5家对消防行业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企业作为扶持对象,列为优秀企业进行培育,择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四是三位一体,构筑消防器材“集团+公司+家庭个体”分工模式。引导消防器材企业集团公司和龙头企业做精做强主业,将辅业分离,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
结论
除了做到以上七条对策以外,还必须做到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获得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并且多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并且要不惜多大的代价,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这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利润,而不是通过压缩成本来增加利润。此外,还要积极引导推动企业的重组,使企业能独立完成一整套整机的能力,并且还要向研发消防车、消防电子产品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带动下游各小型零件加工企业的共同发展,做好企业的网络销售平台,增加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在科技创新以及政策扶助下,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消防器材之乡”必将巍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并且将乘风破浪,驶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世界都知道消防器材之乡就在黄家埠。
参考文献
[1] 魏守华 王缉慈 赵雅沁;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 2002 第2期
[2] 厉无畏 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 2002 第4期
[3] 何耀华;走近现代消防器材;《云南消防》 2003 第7期
[4] 杨俊奇;如何合理配置消防器材;《机电安全》 2002 第12期
[5] 薛志成; 国外消防产品;《世界产品与技术》 2005 第5期
[6] 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城市规划汇刊》 2001 第3期